恒杰
車企因為高田氣囊問題紛紛遭殃,特別是日系車企受到的波及最大。正當高田公司首席執行官高田茂久于今年6月25日就“氣囊們”事件首次公開露面的當天,豐田、日產和三菱發布聲明稱,在全球范圍內再度追加召回搭載高田氣囊的汽車,總數達318萬輛。
相關機構甚至預測“高田氣囊門”帶來的召回規模最終將超過豐田“踏板門”和通用“點火開關門”,成為迄今為止史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事件。
當前,“全球化造車基因”已被演繹得愈發激烈,諸如安全氣囊這類基本的汽車零部件也隨之加快了全球化采購進程。雖然集中采購為車企帶來了高效、便捷與低成本,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風險,一旦供應商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產銷環節受到牽連。
早在2008年,高田氣囊存在的問題就開始逐漸暴露在公眾視野中,但車企們仍然無法放棄高田,其中就與這一采購形式有很大關系。
在氣囊生產領域,高田占據了很大的市場比重,高田氣囊和其他兩家公司基本占據了全球80%的安全氣囊市場份額。一旦車企放棄高田選擇其他氣囊生產企業,也很可能將因為沒有匹配的替換零件而面臨產能和技術的考驗。
事實也證明,一些汽企在對其他供應商進行評估后表示,替換供應商并不可行,目前最好的措施是等待高田,生產替代零部件。
全球采購的確給車企增加了利潤,但是這種過于緊密的聯系也讓汽車生產的整個鏈條變得異常脆弱,環環相扣就意味著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鏈條就將斷裂。
但對車企而言,多快好省地生產汽車,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一直追求的目標,從最初以全球采購的模式降低成本,到平臺化和通用化的零配件的生產和使用,就能夠看出車企對汽車零配件成本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部分汽車廠商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從而在零配件采購上一再壓低供應商的價格,壓榨零配件廠家。一旦車企壓低了零配件廠家的價格,就有可能導致零配件供應商為了保持利潤偷工減料。另一方面,汽車零配件在進行技術革新的時候需要嚴格的質量檢測,有的甚至需要反復檢測,這不僅要增加時間,也要增加資金成本,這對供應商和車企都會產生壓力。為了縮短時間,節約成本,零配件的質量風險就會增大。
車企和供應商之間既要相互依存,也要相互監督。零配件企業要供應合格的產品,同時車企也要加強對零配件企業的監督,嚴把質量關,不能由于趕進度、壓縮試驗時間等原因,最后導致系列匹配問題。
利益上升驅使質量下降,是任何消費者都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