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互聯網思維下產生的專車業務,如今在中國已是遍地開花了,但針對它的地位一直爭議不斷。在處于變革期的中國社會,如何管理這種新生事物,交通部在今年拿出了自己的一套意見,它將直接影響著專車在中國的命運。
2015年10月10日下午,國家交通運輸部召開深化出租汽車改革專題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專車新規”),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征求意見。
此消息一出,迅速在互聯網出行市場引發熱議,其中專車該不該當出租車來管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專車新規”規定,私家車的車輛性質變更為出租客運,取得《道路運輸證》,才能成為專車。這一條成為新規最核心之處,也成為爭議最大之處。
專車到底該不該當成出租車來管呢?目前來看,這個規定弊大于利,持反對的人較多,甚至有12位來自交通規劃、信息化部門、法學界的專家學者聯名發表“關于暫緩制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建議(下稱《建議》)”,認為處于征集意見階段的專車新規“存在重大缺陷”,不應出臺,建議重新起草法案。
《建議》指出,“專車新規”存在監管思路的根本性偏差、權力內容的違法設定,以及有效網絡約車(即專車)監管措施的缺失共三大缺陷。對于規定中要求的,經營者要取得出租汽車經營許可等證件、專車要有預約出租汽車類別的《道路運輸證》、專車駕駛員要有相關從業資格證。專家表示,這三項行政許可并不妥當,沒有合法依據。
對此,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專車車輛八年報廢……與此同時,新規還提出數量控制要求。如果這些規定落實,專車模式即面臨崩潰的邊緣,剛剛興起的共享經濟模式也將面臨重大挫折。”
“現在,我們專車群里80%的人已經不再打算干了。因為專車的車況、車型、價格基本都較高,比如奔馳車,只是兼職的預約訂單,就要八年強制報廢,還要增加運營成本,肯定就沒人干了。”一位專車師傅這樣說。
對于專車應不應該當成出租車管的爭議?交通部主管的網站刊文中曾指出,盡管專車使用了互聯網技術,但其依然是依靠占用道路資源開展營運活動,其本質依然是“為乘客提供位移服務”的出租汽車。那么,按照目前實施的規定,小、微出租客運汽車使用年限為8年。私家車若改為營運性質后,強制執行該報廢標準,使用年限限制帶來的高昂成本,無疑會導致大量私家車退出專車平臺。
目前在專車市場排名前兩位的滴滴快的、Uber,均通過接入私家車的C2C模式發展專車業務。有業內人士分析,私家車在整個專車市場中占比已超過90%。如果辦法落地,無疑會對其造成重大打擊,對專車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表示,這個規定如果實施,它最大的影響和直接后果就是網約平臺將會失去大部分介入的車輛。因為很多人會因為運營性質車的折舊以及其他附加條件而卻步。最后將變成多了一個小的傳統出租車公司而已。薛兆豐的觀點恰恰反駁了有關政府部門說的帶來出租車行業改革的說法,看來用老的思維模式來管新生事物,確實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