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市場環境的巨大改變,企業最為敏感。為了確保市場份額,甚至是打壓競爭對手,中國車市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自2004年后,最大規模的一次官降潮。
2015年,我國汽車市場增速繼續回落。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09.5萬輛和1185.0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6%和1.4%,增幅比上年同期均回落7個百分點。
面對銷量目標的壓力和競爭的加劇,不少車企紛紛對旗下產品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尤其是合資車企率先進行大幅度的價格下調。首先發起價格戰的是上海大眾,隨后,一汽大眾、上汽乘用車、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等眾多車企也紛紛跟隨加入“官降”的大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8月10,東風悅達起亞官方宣布獅跑、智跑兩款車型的官方指導價從即日起進行下調。作為旗下主力SUV車型,獅跑車型官方指導價全系下調5萬元,降幅占原車價比例高達31.2%。智跑車型官方指導價全系下調2萬元。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5月,通用汽車下調了40款車型售價,其中一款車型雪佛蘭科帕奇削減了人民幣53900元,調整后價格為209900元,降幅20%。而長安福特也在5月將探險者SUV價格削減了人民幣40000元,超過8%幅度。
分析人士表示,高達20%的大幅減價可能形成長期影響,中國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花費兩三倍于歐美市場的價格去購車。
根據汽車產業信息及咨詢服務供應商JATO Dynamics公司的統計,在中國,乘用車的成交量通過加權平均后,“廠商建議零售價”仍然相對較高,約為28萬元人民幣(約合4.5萬美元)。但從2012年以來,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支付的實際平均價格卻不到17萬元,如此大的差距顯示中國車市終端銷售有很大空間可以讓利。
與此同時,汽車制造商又紛紛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增設產能,盡管銷量的增速已經大為放緩。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副理事長蘇暉認為,除了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的購買力下降外,今年廠家的產銷計劃過高是導致合資車企開打價格戰的原因之一。也有業內專家分析,本輪降價潮并非只是市場調價引發競爭,背后還有技術革新完成導致的價格體系重構。
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不復以往的高漲勢頭,亟待找尋應對之策。對中國車市而言,降價潮也充當著變相補貼經銷商、緩解矛盾的途徑,然而這并非長久之策。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將目光轉向美國和歐洲市場,也在探索產品高端化的方案。如何在淡季里成功自保,是下一階段蓬勃發展的必要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