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國
摘要:教與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中有學,學中有教,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教,象幫小孩走路,扶一把隨時準備放手;學生的學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和延續,努力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引導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學會,教師的職能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學生自學 能力培養
葉老曾說:“教學的本旨在于養成能力,形成習慣,且使學生終身受用之。”“教師之為教不在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是有限的,外面的廣闊世界所需要的知識是無限的,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空里教給學生掌握某種方法和技巧,此乃上上之策。
一、激發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愿意去學,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扎實的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的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可見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效果的影響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思路時,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力求做到切合他們的心理要求,使他們樂于接受。反之,“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若把語文知識編成歌曲教給學生,讓他們在歌聲中記住知識,學生樂于接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力求教法多變,不僅有默讀、朗讀,還有速讀、跳讀、細讀、精讀,以及把握文章要點的圈點勾畫和批注等閱讀方法。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我重點培養他們的速讀、細讀、精讀的能力,要求通過“速讀”能把握文章的整體印象(題目、出處、作者、體裁、背景),記住文章梗概;通過“細讀”把握文章的字、詞、句,感知各段落的大意,理清思路;通過“精讀”,歸納中心思想,參悟作者寫作意圖,學會分析寫作特色,并鞏固遷移。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又懂得方法,效果自不待言。
二、授之以法,使學生善于學習。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學會生存》-書中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可見,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昵?
(1)舉一反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課本無非是個例子,要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做到舉一反三,教給學生自學的技巧,先扶而后放。“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伸。”教師在精講課文后,應留足夠的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鉆研、去探索、去開拓。若學生處于山窮水復時,教師稍加點撥,使他們能柳暗花明。因為教課的本旨并非教師講一篇課文給學生聽,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能自觀其他類似文章。內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是把“課本”與“讀本”巧妙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教讀中掌握自學的方法。
(2)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內化知識能力。
閱讀是借助于語言文字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輸信息的過程,它要靠人腦的綜合、加工、重組才能完成。閱讀所獲取的知識,通過閱讀者的想象、推斷,轉化為主體的形象或嚴謹的邏輯,這就是內化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要注重閱讀方面的方法指導。“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的多了,積累的東西自然也就豐富了,但這些豐富的東西如何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呢?這就要靠“寫”來體現。寫作,其實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是讀的結果的體現形式,是對讀再創造的,是讀的內容的外化過程。讀與寫是互為基礎的,可以采用先讀后寫的方法,也可采用先寫后讀的方法,如:讀后感,作品評論等。通過比較,然后知得失,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兩者相輔相成。
(3)設疑為證,發展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發展思維能力是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的中心環節,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層層設疑,逐節給自己提出問題,層層加壓,然后將問題進行分類,并借助于各種手段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求證。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設置一些統領全文的大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析疑的過程中,通過內力外因,嘗到自學的甜頭,這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鞭策,成功的解決問題是一劑興奮劑,學生在收獲著知識的同時地在收獲著自信和勇氣。這樣做,會更有效地發展他們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三、課外延伸,使學生廣泛學習。
教師還要把課內學法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舉于課外”。在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的時候,由課內到課外的過度,顯得萬分重要。要有意識、有目的的結合課內外內容,擴展學生課外閱讀量。呂叔湘先生曾說“少數語文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得益了課外。”可見,局限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是狹隘的、封閉的。因此,要指導學生多讀些課外書,利用遷移規律,把課內學得的讀書法運用到課外,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而。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閱讀的書籍,供學生閱讀,如名人成才故事、傳記、游記等,還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即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抓住精彩片段細細體會;對較長的文章要學會選擇重點情節摘讀,其余的內容可以快速瀏覽過去;讀時要學會圈畫批注,查閱工具,邊讀邊想;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句段背下來……這樣,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四、領悟創新,使學生深層學習。
學生樂學、會學、去學,還要在閱讀中不斷去體會創新,以激發寫作。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激發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摯愛親情》中學生有感于親請的偉大,感于父母深思,感于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寫出自己的情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創新、寫作。這就把培養閱讀教學中的自學能力提高到寫作這一更高的層次。
總之,閱讀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在語文新課標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現代文閱讀的教學、教研實踐,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是每個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閱讀教學老樹開花,青春永駐。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
【2】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3】邸玉珍《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2期,
【4】張穎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