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春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拓展性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有益于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寫作能力和高尚情操。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引導學生閱讀,以確保拓展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方法研究
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利用書本內容教學,還應積極嘗試利用其他的教學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對語文教材進行開發,從中挖掘拓展性教學內容,對學生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閱讀并不應該以考試為導向,不能讓學生錯誤的認為學好語文閱讀知識就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而是要讓學生明白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閱讀應該伴隨在生活的左右,而不是停留在語文教材和試卷內容之上。
1、拓展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起傳統語文教學,拓展性閱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材文本內容來看,教師在進行拓展性閱讀教學時,主要是對教材基礎性知識內容的深入拓展,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來看,都不同于常規性的教學內容,其切入角度也充滿新意。
1.2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拓展性閱讀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感興趣的前提之上的,為此學生對于閱讀文本有著較為深刻的印象,而文本本身就是以文字為主體,在文字中傳遞足夠的信息量,來幫助學生實現認知升級,豐富知識結構。此外,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主動的去發現問題,而主動發現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學生通過學習,將充滿困惑的問題解決,就必然會增強對于所學知識內容的記憶效果,從而達到知識積累的效果。
2、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拓展性閱讀的措施
2.1立足文本,豐富閱讀
課堂所學文本都是從浩如煙海的文學寶庫中精選出來的,學生的拓展性閱讀從這些優質的文本出發是最好的選擇。因文本需要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很多時候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在利用文本的同時,有意識地拓展一些相關的資源,既豐富了閱讀內容,也使教學變得靈活生動。對于文本資源的拓展大致有以下幾個途徑。
(1)重點難點拓展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知識底蘊淺,所以在進行文本閱讀時,比較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困難,尤其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常常成為學生閱讀的“絆腳石”。教師從這兩點出發進行有效的引導,可以使學生的理解更深一層,對于“疑難雜癥”的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文中有一句:“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似乎和上下文沒有關系,但卻是最能體現魯迅先生品格的一句話。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和當時社會環境有關的文本閱讀,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到這個“碰壁”并不是真的墻壁,而是黑暗的社會現實。
(2)最近生長區拓展
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都是通過最近生長區的不斷疊加和拓展完成的。閱讀是學生拓展最近生長區的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激發興趣,完成了從文本到個人的順應與同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結構。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我”和閏土一見如故的情感成為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如果閱讀僅僅停留在這里,和文章的出處《故鄉》的情感基調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生拓展閱讀《故鄉》這本書,真正了解文本的主題,教師就要采用一些策略了。例如,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說一說三十年后的“我”和閏土再次見面時的情景。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會得到許多種“方案”,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故鄉》推薦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閱讀找到答案,既拓展了閱讀,還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2.2實施情景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輕松的閱讀氛圍
當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增強后,便會在內驅力的帶動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即增強學習的動力。小學生對新事物常常充滿好奇心,模仿能力比較強,因此教師可借助這一年齡特征為其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興趣以及感知力。例如教師可鼓勵學生把自己閱讀過的有趣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鼓勵學生將其粘貼在教室的閱讀角,以此來激勵更多的學生有興趣參與。在這個環節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正強化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養成及時分享閱讀經驗,并且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還可定期進行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將書籍交換閱讀。課堂上的情景類型可豐富多樣,例如問題情境、游戲情境以及故事情境等。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將閱讀內容實施遷移,采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感受適當情境下的閱讀內容,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文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分享自己聽過的童話故事,繼而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提前準備神話故事,并將其粘貼在閱讀角的位置。課堂上,鼓勵學生將其大致概括。通過這些方式提升學生的細讀主動性,增強閱讀興趣和信心。
2.3合理實施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創造有利條件
信息化技術已經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之一,它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內容,而且有益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增強。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媒介,能夠完成課堂知識的補充,還可以依據自我興趣以及教師的要求實施閱讀知識的遷移與拓展。立足于課本知識,繼而實施閱讀拓展內容,將相關知識多樣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此一來,學生便會通過視覺、聽覺等方面的感知充分掌握閱讀的魅力,活躍課堂氣氛,最終實現高效的學習成果。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小動物過冬》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特殊動物的過冬方式。生動的動畫圖像,以及鮮艷的色彩、有趣的故事,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主動加深知識的記憶。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小學語文的拓展性閱讀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而其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堅持為學生實施知識的遷移,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增強閱讀興趣,繼而主動接受課堂內容、熱愛拓展性閱讀。
參考文獻:
[1]于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4(36).
[2]李代英,侯宇,張奎遠,王厚偉,呂榮菊.中藥抗耐藥性菌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工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