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如果想要真正意義上學好一門語言就要深刻的了解這門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這是因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而語言只是展現這種靈魂的媒介,所以語言交流的好壞程度關鍵在于是否懂得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識。
當前的英語學習中,我們一直把能不能熟練地掌握語法和考試的分數能不能提高作為唯一的參考標準,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只適合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在實際交流中,就會發現即使自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英語的語法規則,考試成績也十分優異, 卻還是表達得不那么得心應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對英語國家語言習慣、生活習慣、對語言背后的意識理解的不透徹。
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一直把龍當做一種圖滕,當作是天神來看待。但在英語國家中,Dragon一直是邪惡的代表,傳說其長著獅子一樣的頭,蛇一樣的尾巴,就像《哈利波特》中龍大多是以反派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所以龍在一些國家尤其是英國不會受到尊敬,這就是我們說的文化背景。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國家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切勿用錯語言環境,這會讓你的表達意愿大相徑庭。
可見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多么的重要。當今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信息化共享的網絡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方便、更快捷,極大地縮小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加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所以我們現在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外來文化,并且培養一種善于觀察、虛心接受的文化意識。并且在培養文化意識的同時還要理解這種文化背后的文化思維,并且要學會運用這種思維意識進行問題思考。
如何看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呢?通俗地講語言的基石是文化,一個人的三觀和思想都可以通過語言來表現出來,所以語言又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所以英語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要讓學生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這就對老師的英語教學提了更高的要求。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一些教師自身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理解的不夠透徹,老師看中的更多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對語言知識、語法的掌握程度,這是應試教育存在的普遍現狀,也是教育改革下首當其沖的改革要點。
總而言之,新的教育改革要求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理解了其它國家的文化底蘊,才能將所學的文化知識恰當地在語言交流實踐中得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