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爽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00
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式創新
陳 爽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全面的迎來了信息時代,但是對于新聞傳播領域而言,如何能夠運用當下最先進的手段進行傳播成為了時下的熱門話題。本文首先簡要的介紹媒介融合的概念以及現狀,然后再探討媒介融合環境之下的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最后再就其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例舉,以便于為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提供借鑒經驗。
媒介融合;新聞報道;方式創新
在我國,傳媒行業已經在向著“共存、互補”的方式邁進,通過新媒介的開發,傳統的媒體要面臨重大的改革以跟上新型新聞傳播的步伐,新媒體能夠為傳統的媒體提供最先進的報道手段,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受眾對于信息的接收習慣,也更加凸顯了新聞報道的個性化與多樣化的傳播特點。
當前關于媒介融合的理念存在有多個版本,其中較為權威的版本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教授浦爾提出的,其主要特點是指出了媒體融合的方向同一性,人為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下,電視、網絡、報刊等傳媒工具表現出趨同的屬性,開始在形式上和內容上融合彼此[1]。在我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在《傳媒經濟學》一書中提出,在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媒主體的固有傳播模式,以往通過模擬信號、通過紙質工具、通過口耳相傳的信息傳播方式,在具有絕對優勢的網絡信息技術面前退居二線,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開始在傳播形式上形成一致,都是以衛星、電纜、計算機作為傳輸手段,傳播形式上的相似,傳播技術上的同一性,打破了以往壁壘分明的基礎,讓傳播媒介愈發的趨同[2]。
2.1 報道方式創新的過程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社會、經濟、政治領域的重大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因為社會、經濟、政治本身的復雜性,我國受眾群體較大,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已經無法通過增加信息量,擴大報道版面來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社會亟需一種更加深入的,更多解讀的新聞報道形式。黨的十四大召開以后,我國新聞領域也面臨著重大改革,開始從原來的單一所有制,改變為多種所有制形式,從原來單一的報道形式傳遍為多種報道形式的有機結合。同時報道的信息量,新聞事件的解讀深度也不同程度增加[3]。
中國的大眾媒體在新世紀為了應對中國加入WTO后的國際競爭,正在走集團化的戰略發展之路。其新聞報道為了增強競爭力,更多吸引受眾,正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這是大勢所趨。中國的大眾媒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施品牌戰略,要在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對自身媒體進行準確定位,同時在媒體定位的基礎上還要形成更加精致的、有針對性的欄目定位。這種準確的定位能夠幫助媒介主體,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欄目主體找準市場,以鮮明的形象、極高的針對性迅速俘獲受眾的心,進而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傳媒市場站穩腳跟。
2.2 報道方式創新的動力
1)技術條件下的動力。
人類的每一次媒介方式的改變都影響著信息的傳遞方式。人類的傳播發展史的源頭是口語,這種方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之后就發展出了文字,能夠很有效的解決這種局限性,隨后隨著印刷技術的出現,傳播方式變得越來越廣泛,對于傳播的變革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進入到當代,電子傳播途徑擺脫了所有客觀的條件限制,大部分國家都已經進入到了數字傳播領域,真正的實現了“千里傳音”的技術飛躍。
2)經濟條件下的動力。
媒介要想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占得先機就應該做到“人有我優”的條件,比如傳統媒體可以通過與新媒體相互借鑒推出網絡板塊來形成報網互動,新媒體雖然沒有那么優質的資源,也一直在改變著自身的產品形式,如電子新聞報、電子雜志報等。這種競爭關系促使了行業內部更多產業的發展,也能從業務層面上刺激報道方式進行創新[4]。
2.3 報道方式創新的步驟
信息源是報道過程中重要的內容支撐,把信息源進行改變會對今后的報道方式起到重要作用,具體應該做到以下三點:1)信息化采集,現在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會利用手中的筆或錄像設備來記錄信息,不但可以為報紙提供文字稿件,還能夠提供音像等多媒體信息,使采訪信息更加生動化、立體化。2)共享新聞資源,以往的記者會通過熱線電話的方式來獲得新聞線索,現在通過手機媒體的方式,能夠涌現出更多的參與者,達到全民參與的目的,也讓傳播資源更加生活化、平凡化。3)重視人的價值,在過去的報道方式中,可能更多的關注點在國家或者政策的層面上,與新技術融合之后的新聞能夠更多的著眼于生活中的細節,讓受眾從其中看到自身的影子,加強新聞與民眾的現實聯系[5]。
3.1 要突破報道方式的技術層面
傳播技術作為媒介融合的基礎,有著其重要的作用,傳播技術的不足能夠直接導致傳播效果的下降,從而影響受眾接受新聞的效率。在我國的媒介融合過程中,技術的制約成為了普遍現象。我國相比于國外的一些媒體而言,廣播的方式局限于聲音的傳播,報道方式受技術限制,電臺還不具有RDS功能,所謂RDS功能,是英國BBC廣播公司開發的無限電廣播系統,它是在調頻廣播發射信號中利用副載波把電臺名稱、節目類型、節目內容及其它信息以數字形式發送出去。還有時間基準發射,自動調準收音機時間等功能,RDS在汽車,手機等移動設備上使用很方便,可惜,目前國內還沒有支持RDS的電臺,不能不說很遺憾。這些都需要我們國家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研究和學習,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拉近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
3.2 報道方式的創新過程需要政府扶植
大力支持傳媒內部融合。目前南方報業不但主抓平面媒體,還在此基礎上積極向新媒體挺近,發展方向也已經涉及到網絡和手機的平臺。這些以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為依托的傳媒技術,其本身就存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共同點,借助無線網絡與有線網路之間的新型網絡協議形式,移動傳媒平臺能夠與固定網絡平臺實現實時互通,最大限度的保證了現代傳媒體系內部的融合效果。讓現代傳媒網絡能夠形成一個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整體,強化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
媒介的融合在未來會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為了應對這種趨勢,媒介一方面要進行跨行業和產業的合作,另一方面還在經歷著傳播信息的變革,本文就此做比較深入的討論,但是其中還缺少一些理論數據的支撐,如果結合的來講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杜夢鶴.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研究[J].視聽,2015(1):79-80.
[2]孫延寧.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法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125.
[3]李倩.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教育改革[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曹宇.媒介融合下的電視新聞欄目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5]魏映映.媒介融合下獨立學院新聞人才培養研究[D].重慶大學,2013.
G2
A
1674-6708(2015)149-0001-02
陳爽,本科,中級,電臺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