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娜
(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福州 350000)
循環經濟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社會的經濟活動。生態學中的各生物種群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循環經濟實質上也是要求采用這種發展模式,使生產和消費等各個階段相互促進,生產當中盡可能的不產生或少產生廢棄物,消費階段產生的各種廢棄物能再次運用到生產當中。與傳統單向流動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反饋式的發展模式,且資源重復利用的比例很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小。

循環經濟要求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原則,在整個經濟系統的全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
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封閉式的發展模式,資源不僅在生產階段發揮效用,到消費階段仍然會加大綜合利用,不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還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資源總量大,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眾多人均資源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我國資源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高消耗、低利用率的情況,因此,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發展循環經濟就變得必不可少。如果繼續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必須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表1 我國人均資源情況
表1反映了我國部分人均資源與世界平均資源的情況。通過表格可以看出,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值。與經濟生產相關的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天然氣僅占世界平均值的4.5%,而原油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只有煤炭的可采儲量相對較高一些,占世界平均值的50%。這反映了我國可用能源比較少,如果仍沿用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資源將最終枯竭,經濟發展將停滯不前。
礦產資源總回采率、單位資源產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產品單耗指標居高不下。

表2 每萬美元GDP能耗噸油當量及能源總利用率情況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我國的能耗比較高,能耗利用率低。每萬噸GDP能耗噸油當量我國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5.5倍。中國的能源利用率也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反映了我國在經濟生產中不僅能源消耗量大,而且在廢棄物排放方面也比較大,而這將產生能源不足、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我國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大,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紡織、農產品加工等高資源消耗產業占全部工業的80%以上。
資源的過度消耗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高排放、高污染”的傳統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轉到追求科技進步、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型發展軌道上來。
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在經濟發展中盡可能的減少資源投入,并盡可能的避免和減少廢棄物。循環經濟倡導“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也要求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這與循環經濟是一脈相承的。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為核心,以資源綜合利用為內容,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瓶頸、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應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資源消耗環節;二是廢棄物產生環節;三是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四是消費環節。
1.大力抓好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做到“物盡所用,地盡其力”。
2.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工藝和設備,將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能源、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產品的資源消耗并生產出新的副產品,實現廢棄物的減量排放或零排放。
3.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對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節能環保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完善促進資源節約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價格、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等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的行為。要建立有公眾參與的節約資源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其次,建立科學完備的節能環保法律保障制度。加快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同時,針對各違法行為也應該加大處罰力度。
節能靠節能技術來實現,節能技術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夠產生更大效應的技術,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與能源總體內含的能量之比。
企業應該成為開發節能技術的主力。企業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單位,直接實施生產行為。因此,企業應承擔起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發展節能技術,雖然需要投入比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節能技術的使用最終將給企業帶來正的效益。
國家應支持企業發展節能技術。節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如果交給市場配置的話,會存在著失靈的情況。因此,針對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國家要積極組織,帶動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
積極鼓勵個人開發節能技術。完善我國專利法的相關內容,對開發節能技術的人員要加大保護力度,以推動個人開發節能技術的熱情。針對個人開發節能技術除了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外,還要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推廣利用。
社會公眾的節約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必須樹立全民節約環保的理念。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只有全民參與節約、人人做到環保,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以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廣泛宣傳節約型的消費模式,讓節約消費的觀念深入人心,將節約型消費當成是一種常態,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輿論。
針對發展循環經濟已經取得成效的地區、企業,將其生產和管理的方法進行推廣,鼓勵有條件發展循環經濟的地區和企業利用自身條件,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借鑒,不斷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陳湘舸,解仁美.對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深層解讀[J].理論探索,2006(1)
[2] 曹 旭,張夫玲.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 江吉星.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09(5).
[4] 福建13項措施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J].機電設備,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