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倩
(河南大學 經濟學院,開封 473004)
在本文當中,我們用城市人口比重來測度城市化水平,它是指某一地區內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既反映城市化本質,又簡單明了,具有很高實用性,是公認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按照這一計算方法,河南省2013年的城市化率為43.8%,從橫向比較來看,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城市化率53.73%。
當然,城市化水平與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變動和工業化發展有著密切的正相關聯系,如果僅僅和同時期其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較而得出城市化發展滯后的結論,明顯是不科學的。
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運用多國模型給出人均經濟總量與經濟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系,有關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收入水平下發展模型中的常態城市化水平
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河南省人均生產總值約為551.8美元,將該數值代入表1,但不能直接按照原著中1964年的美元價值進行比照,所以進行了一定折算。對照錢納里的標準,551.8美元這一收入水平上的平均城市化率為63.4%,但河南省現階段城市化率43.8%,明顯低于這一階段的平均水平。
下面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城市化水平與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

表2 (數據均來自河南省2014年統計年鑒)
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表2的數據進行整理,得到如下結果。
由表3數據并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城市化的發生與發展與農業發展、工業化和第三產業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動與吸引關系極為密切。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表3 :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余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從上文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是滯后的。但是一個社會系統對城鎮化發展速度是有一個承受限度的,要促進城鎮化發展也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
首先,從諾瑟姆曲線和Logistic模型看河南城鎮化速度。
1979年,美國城市地理學家諾瑟姆在他的《城市地理》一書中提出了“諾瑟姆曲線”。他在總結歐美城市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把城市化發展軌概括為一條拉長的S型曲線,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城市化起步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化率30%以下,發展速度也較慢;第二個階段是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化率在30%~70%,城市化推進速度明顯加快,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第三個階段是城市化發展成熟階段,城市化水平已經很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甚至在有些地區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S型曲線是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雖然后起欠發達國家由于有發達國家現成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可借鑒,所以其城市化發展速度往往快于在歷史上處于同一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發達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后起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可以脫離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遲早或晚,一個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遲早要出現“S”型的發展軌跡,這是一條公理性曲線。
但是,諾瑟姆并未給出這條“S”曲線的具體方程,而且在這條曲線的第二階段當中,明顯存在著一個拐點,前一部分城市化加速增長,后一部分減速增長,對這一拐點在何時出現,諾瑟姆也未作論述。在這一問題上,我們以Logistic增長模型做補充說明,該模型是比利時數學家Pierre Verhulst于1838年提出的,用于資源有限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模型。1980年聯合國開始用它來分析和預測世界城市化水平。
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地區城市化率在達到70%~80%時,會達到飽和值,如果我們假設河南省城鎮化率的飽和值是80%,即K=80%,那么按照Logistic曲線的性質,當城鎮化率達到40%的時候,其速度最快,之后將減速發展。2013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為43.8%,理論上已經渡過拐點,如果在沒有太多外力作用的情況下,之后河南省城市化發展速度將逐步降低。
從表2來看,河南省城鎮化率從2003以后增長速度急劇加快,年增長都將近兩個百分點,是超高發展速度,過高的增長速度隱含著高的經濟和社會風險。
綜合前文分析,不能人為地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長期的超高速發展,會帶來環境污染上升、城市失業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拔苗助長式的城市化不可取。而且河南省已經邁過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拐點,加快城市化進程不應成為政府相關政策的主旋律和導向。城市化歸根到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而引致的自然而然的結果,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質量的最根本途徑還要靠發展生產力,所以關鍵是因地因時的采取措施促進技術進步和農業現代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產業結構和促進三產業協調發展。
其次,要削弱政府對城市化進程的干預和影響。其實從理論上講,只要一個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是一種健康的自組織演化過程,都應該具有Logistic性質,符合S曲線的特征。某些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之所以出現偏離曲線軌跡過快或過慢的現象,多是由于人為過多干預有關,城市化應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一種人類社會自然歷史變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