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玉國 何 茹
(1吉林農業大學;2 天津市奶業發展服務中心)
奶牛品種是奶牛高產高效的首要制約因素。好的奶牛品種不但具有比較高的遺傳潛質,而且體格高大、采食量高、飼料轉化率高。以美加系荷斯坦奶牛為例,該品種奶牛遺傳基礎好,體格高大,干物質采食量很容易能達到25 kg以上。而干物質的采食量直接關系到奶牛未來的產奶量。因此,奶牛品種的好壞對牧場的高產高效影響重大。另外,牧場也可以通過選擇優質的種公牛精液或胚胎進行遺傳改良,但需要長期的積累,不能一蹴而就。
牛群結構和奶牛品種一樣,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目前國內大小牧場,包括很多乳業集團公司的牧場,都存在牛群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制約很多牧場奶牛產奶量提高的最大的瓶頸之一。
筆者曾對東北某牧場和河北某牧場的DHI數據進行了比較,其中東北牧場的奶牛營養狀況不是特別好,但牛群結構合理;而河北牧場奶牛的營養狀況比東北牧場好很多,但牛群結構很差,處于泌乳中末期的奶牛在牛群中所占比例很高。分別對2 個牧場進行指導,東北牧場通過改善營養和加強管理等手段,在很短的時間內,奶牛的日單產提高到了28 kg以上,而河北牧場的牛群結構調整問題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因此,對現有規模牧場的繁殖管理投入是非常急需和必要的。
品種和牛群結構是目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的基礎,但僅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要想奶牛高產,還有2 個很重要的因素,即舒適度和營養。舒適度的管理包括臥床舒適度、熱應激管理等方面,其重要性目前在國內的牧場已得到了普遍的共識。只要把品種、牛群結構、舒適度管理這3 個基礎做好,營養才有其發揮的空間和余地,才能成為真正制約奶牛高產高效的決定性因素。
奶牛品種改良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不會在短期見效,而改善牛群結構、舒適度和提高營養水平是實現現階段中國牧場高產高效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濃縮為12 個字為“砍閑牛、育新牛、臥下來、吃進去”。
“閑牛”指的是牛群中不能夠養活自己的牛。“砍閑牛”是指主動淘汰有繁殖問題的奶牛(不包括由于肢蹄病、乳房炎等造成的被動淘汰)。奶牛行業是通過資本、飼料、管理,在奶牛生物基礎上進行生物生產(牛奶、犢牛),并處理廢物(糞便)的過程。奶牛是價值變化的資產,牛群的生物機能障礙,特別是繁殖代謝疾病的發生等,都會影響生物的生產過程,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牧場為了經濟回報,就要把牧場里不能夠創造價值的這部分牛,第一時間內剔除掉,這是優化牛群結構的重要管理措施。
“育新牛”是指在“砍閑牛”的同時,還要保持一定的牛群增長率,培養新的后備牛群。
“育新牛”不光是培育后備牛,還包括整個成母牛的繁殖管理等各個方面,只有都處理好才能解決牛群結構的問題。
奶牛的繁殖周期管理非常重要(圖1)。產犢后,首先是過渡期的管理,然后是選擇優秀種公牛的精液進行配種,接著進行初次配種后的孕檢,沒有配上的奶牛再走繁殖程序或者再配種,再孕檢。

圖1 奶牛的繁殖周期管理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點比較重要:(1)配種策略;(2)孕檢策略;(3)淘汰策略。這幾點中的核心點:(1)懷孕率,懷孕率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指標,不同牧場在進行績效繁殖管理時,要注意懷孕率。(2)允許配種空間,即自由等待期。制定繁殖程序時,從產犢開始,有一個自由等待期,過了自由等待期后,開始進行配種。牧場應該在這段時期內大力投入,使牛群中能夠配種和懷孕的牛只盡早懷孕。當奶牛到了一定的生產時期以后,就開始停止配種,停配后,沒有懷孕的奶牛應該第一時間淘汰,然后用后備牛補充進來。
育成牛一般有1.0%~5.0%的牛只配不上,經產牛也會有5.0%~10.0%的牛只配種比較難。其實這是自然規律,如果營養管理和其它日常管理正常到位,牧場不要過分關注極少數的難妊牛,而要把關注點轉移到如何使95.0%以上的奶牛能夠提早1 個月配種,盡量縮短產犢間隔。
從繁殖周期和繁殖技術上,牧場應該注重情期懷孕率,即“發情鑒定率和受胎率的乘積”。
歐洲的家庭式牧場、美國的規模化牧場都很注重奶牛初次配種的懷孕率。要想提高奶牛情期懷孕率,首次的配種技術很重要,如何通過有效的孕檢手段,在第一時間確認牛只是否配種成功,沒有配上的再進行第2次配種,在允許配種的空間里把絕大部分牛只配上種,是非常關鍵的,最后再制定科學合理的淘汰技術。
要管理好奶牛這種特殊的生物資產,了解奶牛的生物學習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高產奶牛一般每天采食5.0~5.5 h,趴臥休息12~14 h,站立約4 h,飲水時間0.5 h,在牛舍外活動(包括往返擠奶廳的時間)2.5~3.5 h。
12~14 h的躺臥休息時間對奶牛是非常重要的。奶牛養殖業也存在“二八理論”,即20%的奶牛創造了80%的效益。20%的高產奶牛每天的平均躺臥休息時間比低產奶牛多4~5 h,這也說明奶牛的舒適度、臥床率和產奶量密切相關。表1為高產奶牛與奶牛平均水平活動的時間差別。
“吃進去”指的是“吃得下、有的吃、吃得好”。
2.4.1 吃得下
“吃得下”主要是指粗飼料的品質問題,能否給奶牛提供吃得下去的日糧是非常關鍵的。要多替奶牛考慮,給奶牛飼喂確保瘤胃健康的粗飼料,粗飼料要含有充足的有效纖維(eNDF),如苜蓿(NDF32%~46%,peNDF 90%),玉米青貯(NDF40%~70%,peNDF70%~95%),羊草(NDF60%~70%,peNDF100%),麥秸(NDF60%~70%,peNDF100%)等。

表1 高產奶牛與奶牛平均水平的活動時間差別 單位:h
粗飼料是限制奶牛干物質采食量(DMI)的主要因素,粗飼料品質越好,消化率越高,排空速度越快,就可以實現越高的DMI。采食越多的粗飼料,越多的NFC(淀粉),意味著越多的產奶量。因此,牧場如何就地解決優質粗飼料生產問題是決定牧場高產高效的關鍵性因素。中國地域很大,不同區域應該有不同的優質粗飼料解決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美國和以色列的日糧飼喂模式。
2.4.2 有的吃
“有的吃”是指料槽管理。在國外有“空槽癥”的說話,“空槽癥”是指國內很多牧場干物質采食量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會直接導致奶牛采食量的下降。實際上,增加現有日糧的干物質采食量要比增加日糧營養濃度更加經濟有效。而且在飼喂時,要注意頭胎牛和經產牛的采食差異(表2)。

表2 頭胎牛和經產牛的采食差異
2.4.3 吃得好
奶牛“吃得好”的4 個關鍵點:安全、均衡、健康、高效。
(1)安全
要把握好原料品質的控制,一定要讓青貯飼料、苜蓿、羊草、麥秸、稻草是安全的,要注重黃曲霉毒素的檢測和控制,這不僅是確保牛奶安全的關鍵,也是確保牛群健康的關鍵。
(2)均衡
要處理好各種營養素之間的搭配和均衡,比如有效的NDF和日糧中非纖維性碳水化合物或淀粉的比例。有效的NDF和奶牛在反芻時的唾液分泌有關,淀粉和產奶量有關,同時還和產酸量有關。這2 個比例如果控制得好,奶牛一般不會有酸中毒的風險。飼料中的可降解蛋白質和淀粉之間的搭配也很重要。另外,不同生理階段的能量結構,特別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與牛群的產奶量和體膘控制密切相關。
(3)健康
牧場管理的第一核心點就是要杜絕酸中毒和肢蹄病。日糧搭配得不好容易引起奶牛發生酸中毒,而隨著酸中毒的發生,肢蹄病的發病率會增加。第二點是避免牛只過肥和過瘦。很多牧場在奶牛產奶高峰期或者圍產期管理不當,奶牛采食量太低,營養供給不足,導致牛只特別瘦,而體況差的奶牛繁殖障礙疾病就會高發;另一個極端就是奶牛在中后期,包括干奶牛,過度肥胖,也會影響牛只的健康。第三點是調整日糧組成,防止奶牛發生產后代謝疾病。
(4)高效在搭配日糧、選擇原料時,要盡量在保證奶牛產奶量不下降的前提下,降低飼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