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超 王柏善 賈雪梅
(1廣東省東莞市東城醫院中醫科 東莞523000;2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腦病科 東莞523000;3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東莞523000)
在中老年患者各類常見疾患中,膝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f keen,KOA)屬于慢性骨性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膝部軟骨以及關節骨發生退行性病變[1]。膝骨關節炎給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帶來很大不便,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本文探討針刺推拿結合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均符合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 14例;年齡 40~77歲,平均(53.2±5.9)歲;病程 0.3~16年,平均(6.7±2.8)年;左膝 17例,右膝11例,雙膝2例,共計32膝;病因:扭傷5例,體態肥胖4例,陰冷潮濕6例,緩慢發病15例。實驗組男 18例,女 12例;年齡 41~78歲,平均(55.4±6.2)歲;病程 0.2~17 年,平均(6.8±3.2)年;左膝 15 例,右膝13例,雙膝2例,共計32膝;病因:扭傷6例,體態肥胖4例,陰冷潮濕6例,緩慢發病14例。兩組患者近期均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療或用藥。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患肢合并神經與血管損傷者;(2)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3)關節間因骨橋形成而表現為骨性強直者;(4)年齡<40歲或>80歲者;(5)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穴位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推拿手法實施膝關節肌力平衡調整療法。(1)針刺:取鶴頂、膝眼以及犢鼻為主穴,同時取足三里、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血海與委中為次穴,每次選擇主穴并取次穴1~2個,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各穴位,得氣即止,留針20 min,1次/d,每療程共計10 d。(2)推拿:肌肉放松:患者仰臥位,以一指禪推、拿捏、按揉等技法反復按摩股四頭肌以及患膝周圍,使之膝關節以及大腿肌肉得到放松,以局部產生溫熱感為宜;然后在俯臥位下同法按摩膝關節后側以及大腿,按摩時間為10 min。彈筋點穴:自股四頭肌開始以手指彈撥、點按膝關節部肌腱與韌帶,同時點按陰陵泉、陽陵泉、承山、膝眼以及委中等穴位。整復關節:患者保持仰臥狀態,施術者用拇指推動患肢髕骨,并上下作用反復推拿,對邊緣部分壓痛點采取按壓處理,初始力度不應過重,應緩慢加力,然后以手掌研磨髕骨,反復按揉;此外應配合患者膝關節做簡單的外旋、內旋等被動鍛煉,但以患者可耐受為度。30 min/次,1次/d,每療程共計10 d。
1.4 療效評定標準[2]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關于膝骨關節炎治療中的病情輕中度分級標準評估兩組關節疼痛、活動度以及晨僵等改善狀況,同時計算兩組病情程度積分。(1)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可正常活動,病情積分降幅≥95%;(2)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關節可自由活動,病情積分降幅≥70%;(3)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大部消失,關節活動仍有輕度受限,病情積分降幅≥30%;(4)無效: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關節活動度均未有顯著改善,病情積分降幅<30%。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果對比
在人體各部分關節中,膝關節構成相對復雜,具有較為松弛、廣闊的關節囊,關節四周以及內外關節腔均受到肌腱韌帶加固影響[3]。膝關節承受較大的負重,因此必須通過足夠強壯的肌肉、韌帶以及肌腱相互協調以維持關節穩定與平衡。一旦膝關節出現肌力失衡問題,其臨近肌肉與韌帶發生攣縮緊張,引發膝關節過度摩擦而致勞損,由此出現髕下脂肪墊受損以及增生性膝關節炎等[4],此類疾病又會導致膝關節相關韌帶與肌肉萎縮、損傷進一步加重,肌力減弱,由此構成惡性循環,導致膝關節固有屈伸活動功能受到嚴重影響[5]。
筆者結合中醫骨傷科“筋骨并重”、“骨正筋柔”的觀點,從臨床實踐經驗出發,采用針刺與推拿手法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案,是對中醫辨證施治理念的強調。臨床應對“骨贅”之果與“筋傷”之因予以重視,做到筋骨并重,確保中醫治療“傷筋”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筋骨關系得到調整,進而促進膝關節肌力恢復動態與靜態平衡[6~7]。本次所用分筋理筋手法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屈伸肌功能,可奏活血祛瘀、通經疏絡之功效,同時還可改善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提高痛閾,從而緩解或消除疼痛,原本由于疼痛刺激引發的膝周肌腱緊張痙攣狀態也得到改善。從解剖生理學角度分析,膝關節周圍肌肉分布為股四頭肌、股二頭肌、闊筋膜張肌、腘繩肌以及半膜肌等,這對于膝關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8~9]。筆者結合患者臨床體征與表現,對肌力強弱程度進行評估,并以針對性手法予以按揉、推拿、牽拉,使肌肉肌腱肌力得到恢復,而膝關節張力、應力也恢復平衡狀態,與針刺治療相結合,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屈伸受限以及關節疼痛癥狀。
本研究結果表明,以針刺推拿結合療法治療的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3.3%,明顯高于單以針刺穴位治療的對照組的63.3%,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刺與推拿聯合療法明顯優于單純針刺治療。綜上所述,針刺推拿結合療法較單一針刺穴位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效果更優,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范競,陳海東,王培民,等.運用良導絡調節療法穴位貼敷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8):563-566
[2]周景輝,吳耀持,謝艷艷,等.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應用效果及機制[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28):5255-5260
[3]李衛平,胥方元,蹇睿,等.電針對實驗性兔膝骨關節炎模型白細胞介素-1β和基質金屬蛋白酶-1表達的影響 [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2):139-142
[4]劉曉亭,李春日,董寶強.3種熱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4):315-317
[5]項曉偉,唐吉平,曾強,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及生存質量評價[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6):26-29
[6]樊遠志,龔利,嚴雋陶,等.針刺推拿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30-32
[7]朱華東.針灸推拿聯合藥物治療社區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5):2775-2776
[8]阿斯亞斯地克.針灸按摩療法對治療膝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171
[9]吳士勇.推拿聯合中藥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