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景賢
(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人民醫院內科 臺前457600)
肺源性心臟病是一種因肺部、肺動脈與胸廓的慢性疾病引發的肺循環阻力增加,出現肺動脈高壓而出現的右心室擴大與肥厚癥狀,癥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心力衰竭。肺心病主要發病于中老年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體循環瘀血、頭痛,甚至恍惚、跳動性消化道出血等,也有患者表現為下肢浮腫、肝腫大等癥狀,臨床治療效果較差,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1]且死亡率高。本研究對肺心病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肺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X線檢查與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措施確診為肺源性心臟病。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2.3±6.8)歲。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凝血障礙者;患惡性腫瘤者;合并腦血管嚴重病變者。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主要包括常規抗炎、吸氧、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強心、利尿、平喘、擴張血管等治療及支持治療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組方:丹參25 g、人參 8 g、桂枝 12 g、黃芪 30 g、黨參 12 g、白術 12 g、茯苓20 g、山藥12 g、桑白皮12 g、地龍10 g、紫蘇子8 g、橘紅12 g、山藥12 g。每日1劑,煎水后每日2次口服,3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與體征改善情況及血氣分析指標進行觀察。顯效: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有效:癥狀好轉,體征有所改善,但是未完全恢復;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指標無明顯差異,經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對比(±s)
組別時間PaO2(kPa)PaCO2(kPa)pH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5.84±11.54 89.74±15.67 64.21±11.21 75.11±12.65 84.77±14.21 65.51±11.65 84.97±14.62 76.97±11.54 7.22±0.05 7.34±0.08 7.21±0.06 7.45±0.09
2.2 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7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肺源性心臟病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且高發于中老年人群,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研究顯示[2],大多數肺心病是因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后沿襲形成的病變,特別是老年患者,因自身的呼吸系統疾病病程較長,引發心臟病變幾率較高,常規治療手段難以有效緩解癥狀,且大多數患者需長期堅持治療,治療依從性差,也是導致患者病情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是臨床治療的主要目的[3]。
中醫認為[4],肺心病是痰瘀氣滯、引發心水不利所致,治療應以化痰利水、益氣溫陽、活血化瘀為主,幫助患者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管擴張,抗缺氧及血栓形成,對微循環進行改善,起到顯著改善癥狀的作用。在本組藥方中,丹參、人參與黃芪均為補氣補血的佳品;茯苓有滲濕利水、消除水腫之效;桂枝可溫熱解表、散寒止痛,對心肺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地龍有涼血、通絡、平喘和利尿之效,可直接作用于心、肺,緩解癥狀;紫蘇子可起止咳平喘、潤肺化痰之效。全方活血化瘀、潤肺化痰、強心利水,對心血管與肺部病變有顯著的改善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氣分析指標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肺心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安全性高,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患者負擔,促進機體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王永,呂高榮.穩心顆粒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頻發室性期收縮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909-910
[2]楊亞勤.依那普利聯合丹參酮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J].中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8):252-254
[3]李章白,鐘偉,廖雪梅.低分子肝素鈣聯合燈盞花素治療老年肺心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20):2587-2588,2591
[4]歐敏,馬路,王琪,等.益肺活血顆粒治療老年肺心病56例臨床觀[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6):419-421
[5]劉春云,龔享文,陳謙.前列地爾對塵肺肺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及吸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2,30(9 69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