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艷
摘要: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醫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增強,農村、社區以及各大體育賽事現場都活躍著醫學生志愿者的身影。醫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涉及到醫學院校、醫學生與志愿服務對象三方主體的法律關系,研究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必須厘清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通過提高醫學生、醫學院校和志愿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建立并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法律法規,設立專門大學生社會實踐法律權益維護機構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問題;社會實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1]社會實踐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社會實踐指大學生見習實習、文化宣傳、志愿服務、勤工助學、勞動鍛煉和社會調查等。狹義的社會實踐是指由高校學生工作部門組織的利用寒暑假或周六、周日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服務。本文僅從狹義的社會實踐來探討醫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法律問題。
一、醫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目前,全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很多高校,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規定了一定的學時和學分。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對于醫學生來說,尤其如此。
第一,醫學的實踐性很強,光有課堂教學和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臨床見習實習才能將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必須要深入社區和農村才能了解我國的醫療衛生現狀和環境,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社會實踐這個環節。
第二,一名合格的醫學生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醫生職業道德素養,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在社會實踐中,醫學生深入社區和農村,在一個比較陌生的社會環境中,接觸不同的人群,面對不同的問題,他們要學會表達和溝通,學會團隊合作,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奉獻和服務社會,這些鍛煉都有利于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
第三,作為醫務工作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醫學生會面臨許多在大學校園里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就需要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敏銳地觀察、大膽地判斷、果敢地抉擇,而這些社會實踐經歷和鍛煉有利于醫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提供醫療服務水平。
二、醫學生社會實踐各主體法律關系
醫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至少涉及三方主體的法律關系,醫學院校與醫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醫學院校和社會實踐服務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要研究探討和解決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首先必須厘清以上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
(一)醫學生與醫學院校之間的法律關系
根據我國行政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高校作為公共事業單位,雖然高校不屬于國家行政機關,但高校是個特別的行政組織,高校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因此,我國行政法把高校界定為法律授權的組織,認為醫學院校與醫學生之間屬于特別行政法律關系。社會實踐是醫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醫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是學校的一種常規教學安排,因此,醫學院校組織醫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負有提供教學資源、保證教學質量、確保教學安全的義務,同時可以在法律、法規明文授權范圍內,醫學院校對醫學生行使行政管理權。醫學生作為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學校有關社會實踐的教學計劃、學分等規章制度。在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權益受到侵害等法律問題,應該通過行政法的救濟途徑解決。
(二)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的法律關系
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是醫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為其提供志愿服務的集體或個人。例如,賽會醫療志愿者服務的對象是參賽的隊員,醫學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對象是農村的弱勢群體,社區衛生服務和醫學知識宣傳的社會實踐對象就是社區需要幫助的人群。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是社會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法律主體,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對象必須是存在幫助的必要性,而且這種幫助是醫學生能夠提供的。例如醫學知識宣傳,測量體溫,測量血壓,康復按摩,心肺復蘇、簡單包扎等醫學生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醫學生與社會實踐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之間是自愿、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是兩個地位平等的民事主體。
(三)醫學院校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之間的法律關系
醫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受益人,醫學院校和社會實踐服務對不是直接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但二者因為社會實踐活動而聯系在一起,醫學院校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第三方,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自愿、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社會實踐服務對象為醫學院校提供社會實踐教學資源,醫學院校為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提供其所要的醫療志愿服務。
三、醫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相關法律問題
近幾年,醫學院校積極組織醫學生支農支教支醫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區進行衛生知識宣傳、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醫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閱歷,培養了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提高了醫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2]。但是,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立法方面,除了部分省市頒布的一些地方性志愿服務條例以外,我國目前還沒有志愿服務方面的全國性法律,對于醫學生社會實踐的志愿服務行為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也沒有在法律上進行統一、準確的界定。
(一)醫學生社會實踐中主體法律關系問題
醫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涉及三方面主體的法律關系,醫學院校與醫學生,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醫學院校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這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十分模糊不清,這也是法律對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定位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關于醫學生和醫科院校的關系,民法認為高校和學生是平等的民事主體,而行政法則認為高校和學生是基于國家公共權力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j3這些規定都使得三者之間的關系模糊不清,也使得醫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法律權責劃分不明確,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endprint
(二)醫學生社會實踐的醫療行為合法性問題
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4]才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只有工作一年以上具有醫師執業證書的醫務工作者才可以合法地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那么,醫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醫療活動存在不合法的現象,因為醫學生沒有在醫療機構工作,也沒有獲得醫師執業證書,作為沒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學生,為村民、社區居民進行義診等醫療活動是合情不合法的,如果在此過程中發生醫療糾紛,法律責任如何界定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醫學生社會實踐中侵權責任問題
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侵權責任是指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醫學生自身遭受權益損害或者醫學生對社會實踐服務對象造成損害,各方所應承擔的法律賠償責任。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權益受損的問題或意外事故,但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侵權責任并沒有法律明確規定,一般只是按民事侵權行為來處理。但是,大學生和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不是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也不同于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侵權責任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行為來處理。要解決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侵權問題,首先要對社會實踐中的侵權責任進行明確劃分。
1、醫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致害行為的法律責任
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的主要內容是量血壓、中醫搭脈、推拿按摩、拔罐、中醫咨詢等。有醫療服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例如,錯誤的用藥指導,推拿、按摩、拔罐過失導致服務對象受傷等等,這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致害行為如何界定,依據什么法律來劃分侵權責任,目前都尚無法律法規進行明確規定。醫學生義務為患者診察疾病,有時還會進行簡單的治療,屬于志愿服務行為,一旦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服務對象發生意外傷害,但既沒有法律約束也不受法律保護,法律對此尚屬空缺。雖然醫學生與服務對象是平等、自愿的民事法律關系,但是,二者之間又不是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因為,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中,醫學生是免費提供醫療服務的,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并不對等,所以,普遍地適用民事侵權責任是不合適的。
2、社會實踐過程中醫學生權益受損的法律責任
醫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權益損害主要是人身權利或財產權益遭受損害。在社會實踐服務法律關系中,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醫學生與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是兩個平等的民事主體,二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社會實踐服務過程中醫學生的權益受到損害,應受民法調整,如果醫學生遭受到的損害是由于社會實踐服務對象過錯造成的,應由造成損害的社會實踐服務對象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在醫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行為中,還可能由于意外事故、天氣、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醫學生的權益受損,“不可抗力”在民事侵權責任中屬于免責事由,應當適用民法中公平責任原則,由作為組織者的醫學院校或作為受益者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對象單獨或者按比例承擔補償責任。
三、醫學生社會實踐中法律困境分析
醫學生社會實踐是醫學生按照醫學院校教學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利用課余時間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的總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促進了我國大學生志愿者工作的快速發展,2010年廣州亞運會、世博會、馬拉松賽以及各大城市的大型體育賽事活動都涌現了大批的醫學生志愿者;每年寒暑假,大量的醫學生深入農村和基層機型醫療衛生宣傳、送醫送藥和義診。醫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而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立法卻明顯落后于志愿服務的步伐。廣大的醫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中去,我國對于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現實中存在諸多法律困境,而且目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認識和了解,有關部門也沒有這種社會責任感,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在很多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成為必修課程,投入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醫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引起的法律糾紛案件也逐年增多,目前我國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明確的定義,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相關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也沒有明確規定。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生法律糾紛需要法律救濟的時候往往無法可依,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財產權益也不能得到切實地保障,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各方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權責規定,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權益受損時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濟途徑。
四、推動醫學生社會實踐法治化的措施
目前,國內學者對醫學生社會實踐中法律問題的研究非常少,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并未引起各界應有的重視,無論是社會、醫學院校還是學者都對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關注甚少,國內在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少。然而,醫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造成的醫療糾紛和醫學生社會實踐中權益受損的現象卻越來越多,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切實維護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權益免受或少受侵害已經迫在眉睫。
(1)提高醫學生、醫學院校和志愿服務對象的法律意識
在這方面,應該大力進行《民法》、《勞動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醫師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教育,從本質上提高醫學生的法律素質和維權意識,同時在社會上多宣傳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讓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提高整個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關注度和責任感。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問題也要高度重視,提高責任意識,并加強社會實踐指導老師的法律素質培養,通過各方努力,保護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合法權益。
(2)建立并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對于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唯一的法律法規是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二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6]根據這條規定,大學生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勞動者,因此《勞動法》當中的很多條款并不適用,那么,當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權益受到侵害時,勞動仲裁部門對此類案件往往也是不予受理。這條規定是將大學生勤工助學這種社會實踐活動排除的在《勞動法》的保護之外,不利于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推動和發展。目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法律糾紛一般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進行解決,而民法中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也沒有明確定位,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權益維護與法律救濟在現實中很難操作。這就需要有關立法部門足夠重視,專門針對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參與社會實踐的醫學生、醫學院校和社會實踐服務對象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都能夠有法可依。
(3)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法律保障機制
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市先后就志愿服務相繼制定了地方性法規。例如,1999年8月5日,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2001年8月18日,山東省頒布了《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規定》,這些地方性法規的出臺使志愿服務有了法律的規范和制約,也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畢竟大學生志愿者還是區別于普通的社會志愿者,他們還是學生的身份,志愿服務是他們的必修課程。因此,建議單獨為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立法,或者在現有勞動保障部門中增設專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法律權益維護機構對大學生社會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在醫學院校,也應加強對社會實踐的規范化管理,在學生工作部門或者教務部門設立社會實踐管理科,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同時還加強醫科院校的管理責任,規定學校在進行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發生法律糾紛時的責任承擔,加強學校的法律責任,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中發[2004]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08-26.
[2]張峰.對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3):20-21.
[3]肖浩.奧運會志愿者法律地位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1998-06-26.
[5]勞部發[1995]309號文件,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Z],1995-08-04.
1基金項目:共青團廣州市委2014年度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編號:20148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