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元++周開婭
摘 要: 世界博覽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新科技與新文明的精彩實錄,也是集新思想、新理念、新創造之所長的全球性展示會。創新是世博會的靈魂,每一屆世博會都為世界呈現著創新的精彩。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首次以自建館的形式參加海外注冊世博會,無論是設計理念、建筑用材還是展陳設計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形同金色麥浪的中國館,用藝術化的設計語言、先進的科技手段,詮釋了中國人對農業、糧食、飲食、自然的獨特見解,同時也為今后舉辦各種藝術博覽會及藝術設計理念帶來了不少新的啟示和延伸思考。
關鍵詞: 文化產業;文化創意;藝術設計;世博會;中國館;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5月1日第42屆世界博覽會在藝術之都意大利米蘭盛大開幕。本屆世博會以“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為主題,聚焦農業、糧食和食品安全,共吸引了全球145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前來參展,其中54個國家通過自建展館的形式落戶世博園區,這兩項數據均創下歷屆綜合性世博會之最。中國也以本屆世博會最大參展國的身份,首次以自建館的形式參加海外舉辦的注冊類世博會,共設有中國館、中國企業聯合館和萬科館3個展館,其中中國館以藝術化的設計語言、先進的科技手段奪人眼球,開館首日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參觀,得到高度稱贊。
一、2015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理念 中國館位于世博園區的核心區域,占地面積4590平方米,是本屆世博會園區內最大的自建場館之一。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為主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Studio Link-Arc工作室共同設計,外形如同金色麥浪,用藝術化的設計語言、先進的科技手段,詮釋了中國人對農業、糧食、飲食、自然的獨特見解。中國館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歇山式造型結構,屋頂覆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竹編材料,從遠處看,就像被風吹過的陣陣麥浪。“中國式”的建筑素材輔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使中國館在世博園區脫穎而出。不僅如此,在中國館的入口處,設置了帶有中國元素的故宮紅墻照壁、先農壇、北京胡同以及帶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山河,在四季花海的環抱中,展館前區的園林設計,與主體造型融為一體,參觀者游走其間,構成一幅“天地人和”的詩意畫面。中國館主持建筑師、清華大學副教授陸軼辰說:“中國館的設計緊扣本屆世博會的主題‘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一開始我們試驗了很多可能性來切合這個主題。但是中國特別大,歷史非常深邃,很難用一個概念或者一個點來把中國文化包括進去,一旦那樣做的話就會陷入一個以偏概全的誤區。所以我們最后的想法是通過一個更哲學更抽象的概念來體現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最后我們通過天、地、人的概念來展現。”[1]天、地、人、和是中國人幾千年來跟土地和老天打交道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更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審美觀念中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其基本特征表現為追求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天是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核心,早在奴隸社會華夏兒女就已懂得“敬天保民”的道理,封建社會體制下更是逐漸形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至此“天”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農業也形成了講求順天、順自然的生產密碼。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國大地廣袤無垠,林田山水綽約多姿,大地厚土,承載萬物,形成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肌理。幾千年來,天地潤澤了中華民族的靈性,積淀成偉大東方的農耕文明。“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從‘一而發生的,天地與我同生,萬物同我合為一體。這一思想突出地表現了中國先哲關于相似物內在普遍感應和人與自然同構對應關系的深刻理解。”[2]如何藝術地展示這一理念是當下中國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發展的重要立足點和出發點之一。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圍繞與世界可持續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天、地、人、和”的思想理念,通過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建筑空間、展陳設計、展陳技術、視覺傳達系統等,形象化地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藝術創新的可行性,也讓人們能從中體味中國思想中“和”的巨大魅力。從整體造型上看,中國館的靈感來源于符合中國氣候特征、地理地貌和文化倫理的傳統建筑結構和形態——歇山式,這一形態在世界建筑藝術中獨樹一幟。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筑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筑俏麗的風格。中國館屋頂在歇山式結構基礎上,將北京的天際線與桂林的群山連綿拓撲而成,連接南北,形成流動的線條,既吸收了傳統建筑中具有高度民族性和辨識度的結構和形態,又結合現代技術,形成了具有強烈中國傳統建筑意象的中國館形象。從建筑材料上看,中國館屋頂覆蓋著獨具中國特色的竹編材料,在意大利燦爛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對應米蘭的日照軌跡,屋頂竹編面材通過傳統編制工藝選擇不同的透光率,將自然采光引入室內,既滿足了功能照明要求,降低了人工照明的能耗,又大幅度降低了材料成本。中國一直主張“節儉辦博”,最大限度地利用環保材料,傳承“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又與堅持可持續發展不謀而合。可以說天、地、人的和諧共處,即將“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加以全方位地舒展、伸發,從而啟示人們對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具體可感的沉浸式想象,是貫穿整個中國館的設計主線。中國館前區景觀是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廣闊土地的縮影,是中國人心目中“希望的田野”。在這片“田野”中,有取材于北京先農壇祭壇形制的舞臺,滿足主題日活動需要;有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故宮紅墻,作為舞臺背景并結合LED屏向參觀者傳遞中國農業文明的訊息;主通道被勾勒成“意象江河”的形態,引導參觀者去探究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江河”的兩岸,是燦爛芬芳的花海、生機勃勃的農田;穿插在農田中的疏散通道,似北京胡同,象征著中國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中國館內的展陳設計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序、天、人、地、和。序廳為觀眾等候區域,通過液晶視頻技術,向人們介紹中國農業文明、飲食文化,以及中國館設計的總體思想。作為序,它導引觀眾去了解中國人眼中“天、地、人、和”及其相互關系。第一主題展區主要介紹了中國人對“天”的理解與對大自然的敬畏。24節氣使質樸的勞動人民可以以最便捷的方式因循天的規律,體現出中國順應自然求發展的智慧,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柔光LED屏虛擬天空裝置,營造出24節氣里最典型氣象環境。第二主題展區通過對“人”的簡介,將與食物相關的中國科技、中國古文明的發展做了精彩的呈現。從水稻種植、養蠶繅絲,到生態農業;從順天時量地利、精耕細作,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到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從井田制、耕田制,到惠農政策;從葉芽化為茶葉、大豆轉為豆腐,到東西南北八大菜系:通過全息投影、透明成像裝置、LED光纖技術,將影響中國農業文明發展的人和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天地之間,中國人用勤勞與智慧在歷史上書寫了最燦爛的一筆。在第三主題展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田野”博大廣袤,山川高峻秀麗,萬物生機勃勃。沿田野中的路徑漫步至二層平臺,呈現在眼前的是由全彩色的LED像素點共同構成的一幅巨大的麥田畫面,展示出華夏大地山川的廣闊無垠和豐富多彩。影像廳是領悟中國“和”思想的絕佳地點。主題影片《團圓》講述一家三代人在除夕團聚的感人故事,中國哲學思想中的“和”不僅包含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更向人們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愛,短短九分鐘的影片向參觀者進一步展示了“天、地、人、和”這一經過數千年積淀的中國文化精髓。[3]中國館以“天、地、人、和”為設計原點,蘊含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哲學思想與農業文明燦爛文化的精髓。建筑方案運用場域的概念,室內與室外空間相互貫通,通過建筑的屋頂、地面和空間,將“天、地、人”的概念引入其中。自然天際線與城市天際線交融的屋頂似陣陣麥浪,象征著自然與城市的和諧發展;室內田野裝置與景觀綠化相互承接構成“希望的田野”,意喻中國廣袤而充滿生機的土地;“天”和“地”之間的展陳空間,向世人展現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和中國古老燦爛的農業文明。“天、地、人、和”作為中國館的整體設計理念貫穿始終與中國傳統哲學完美融合,有別于具象化的中國元素展示,與歷屆世博會相比,突破與創新是此次世博會“中國創造”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