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箏??
摘 要: 竹笛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竹笛開裂這一難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論文主要敘述現今制作者們與演奏者們如何攻克竹子開裂難題,通過新的制作工藝,試制出“雙韻笛”的過程。論文還讓讀者了解、認識我國制笛歷史及其工藝流程的發展,同時彌補了學術界對于“雙韻笛”制作及其特性研究領域的空白。
關鍵詞: 音樂藝術;竹笛;樂器制作;改革;設計創新;雙韻笛;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HK]
中國竹笛不僅在國內非常普及,而且在國外也非常盛行。但是中國竹笛最大的美中不足是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的開裂、音準等問題。為解決這些關鍵的問題,歷史上的制作者與演奏者們苦思冥想,但一直收效甚微。對此我們僅作如下總結:1.選擇不易開裂的竹料作制笛原料,如紫竹、湘妃竹、梅蘆竹、鳳眼竹等等,但這些材料產量很小,繁殖率不高,難以滿足海內外消費者需求。
2.在古代,人們為了防止竹笛開裂,采用“劈竹制笛”的方法。首先將一根竹子按照直絲劈成數片,然后用漆將其膠合起來。這種方法雖然能夠降低竹笛因氣候變化而產生開裂的可能性,但是劈后膠合制作出的竹笛在整體振動發音方面存在缺陷,其音響效果欠佳,加工成本高,因而該方法遭到淘汰。3.采用儲存年代較久的竹子制作笛子。在歷史上有一種很有名的笛子,叫做“柯亭笛”,這種笛子選用房屋上的竹椽制成。經過若干年,竹椽受到風吹、冷熱及干濕等氣候影響,制成的笛子開裂的幾率較小,故歷史上“柯亭笛”非常著名。據原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高級工藝師常敦明先生回憶,20世紀60年代對笛竹儲存時間的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終在上海市南市區(現黃浦區)的一家浴室里發現了他所尋覓的竹子(即該浴室職工用的叉衣竹),據了解這些竹竿已使用80余年,光亮的竹子表面已成為淡紅色。浴室職工說:“這些竹子經歷幾十年的春夏秋冬,潮濕與干燥,一旦碰到硬質木料或鐵料還會發出鐺鐺響的聲音……”該廠用新采來的竹子換回老竹子,將這些尋覓來的竹子制成笛子。演奏家們使用后,一致反映此竹制成的笛子發音好;同時經過數年的使用,笛子也未開裂。這說明用儲存多年的竹子制笛是可取的,但這種方法很難辦到。4.先輩們為了防止竹笛開裂,花費了不少心血和精力。據常敦明先生回憶,他的師太公俞大紳先生一生不遺余力地做過多種研究和試制。首先,在笛子內、外部涂刷生漆,雖有部分效果,但竹笛開裂依然時常發生。其次,先使用蠶絲纏于竹笛上,再用生漆一道一道地往上涂,但工時較長,笛子成本高,受限于當時的消費水平而不易推廣。除上述方法外,人們為了防裂,還采用過鹽水浸泡法,以保持笛子濕度;用硅油涂于笛內,以防開裂;竹笛演奏者在演出前用嘴將水噴于笛內,除使笛子發出水靈靈的聲音外,還可防止笛子在吹奏中突然開裂。近20年來,揚中市長鳴樂器有限公司研究出新的方法,將竹笛開裂處用竹絲補上,既能使開裂處不漏氣,又能使竹笛保持本來的色彩,深受專業人士及音樂愛好者的青睞。然而這種方法并不能消除開裂對竹笛音質造成的影響。
[JP2]近年來,筆者、常敦明先生及揚中市長鳴樂器有限公司的技術員常陽經過反復嘗試,制作出一種“雙韻笛”。這種笛子是用兩種材料組合而成,又名“木包竹笛”。此笛制作時采用硬質木料和竹料粘合,使竹子不易受外界氣候的影響。它的膠合是豎、橫結合,這樣制作出的笛子不易開裂,音響效果甚佳。 “雙韻笛”,是常敦明先生在聽取孫女常箏的設想后,與孫子常陽(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現跟隨祖父常敦明先生學制笛簫)共同研究試制成功。“雙韻竹笛”與現今普遍使用的傳統竹笛進行比較后,對于特色、特點歸納如下:1.音色 竹笛演奏的音具有音高、音色等特點,加之粘貼笛膜使其成為竹笛聲音特色中的關鍵。另由于竹笛的泛音較多,因此竹笛的音色變化也是非常豐富的。一直以來,廣大演奏者、制作者對于竹笛音色有著“鏜、松、清、脆”的追求,即:有如鑼鼓般、松弛、清晰無雜音、發音靈敏的音色。在試制“雙韻笛”的前期過程中,我們先后用不同材質制作過紅木笛、楠木笛、紫檀笛、柏樹笛、骨笛、銅笛等等。各種材質具有不同特點和優點,但與竹笛相比,尚缺少“竹韻”。竹笛之所以能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獨占鰲頭,主要因為它的音色優美,那種鏜、松、清、脆的韻味令人陶醉。因此,在制作笛子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纖維植物體的振動,而這種振動是竹子所特有的。竹子存在許許多多纖維空間,內壁和外表均無空隙,其中有千千萬萬根導管,由這些導管組成一個共鳴體。人們在吹奏竹笛時,手指有麻木的感覺。實踐證明,在工人們操作烘烤竹子時,竹頭的橫切面可以噴出水蒸氣,此狀態用肉眼可見。竹子的纖維組織是直絲排列,我們要用刀沿直絲方向劈,就可以將竹子輕而易舉劈下。如果想橫向劈竹子,就不容易,只有用鋸子將其鋸斷,這說明竹子纖維既有直絲微導管的空間,又有橫向緊密結構,這就是竹子發音的特點。竹子的整體是竹簧與竹青兩個部分的組合,而且其是一層一層組合的,這種結構是竹子容易開裂的關鍵,但也是發音美妙獨特之處,許多竹制樂器亦如此。竹簧部分的竹子脆硬,竹青部分的竹子堅硬。設計者們制作出的“雙韻笛”,是將脆硬的竹簧和堅硬的竹青結合為一個發音體,這個發音體是以竹子為笛子內部振動體,以硬木為外部的反射體,這種笛子的發音具有竹笛特有的音色的同時,還在笛子靈敏度上得到了加強。“雙韻笛”除保持竹笛原有音色外,還不完全受自然竹材厚薄的影響。眾所周知,制笛材料太薄,發音也會變薄、音不扎實;材料太厚,發音就笨而遲鈍。“雙韻笛”可在竹壁厚薄上邁向標準化生產,精心選擇比較標準的內層——竹膽和比較標準的外層——外徑,以此為標準制成的笛子發音、音色效果更佳。2.音準竹笛音色固然重要,但音的靈敏度、音量的大小等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竹笛作為邊棱振動的氣鳴樂器[1],對音準產生影響的因素有:氣溫、音孔定位、笛膜的松緊、口型、演奏姿勢等。在這種種不同的要求中,笛子音準可謂是重中之重。趙松庭老師的《笛藝春秋》對竹笛振動頻率的計算與應用、竹笛溫度與音準等問題的研究和試驗[2],證明了溫度對于音準有很重要的影響,是眾多影響因素中的重點。林克仁老師、常敦明先生一起編寫的《中國簫笛》一書中也有提及:“溫度變化對音準的影響,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這里列舉兩種主要情況:(1)氣溫變化引起聲速的變化。例如,在0°C時,聲速為332米/秒;15°C時,聲速為340米/秒。(2)溫度的變化引起竹管內徑的熱脹冷縮。氣溫升高,引起竹管內徑縮小,笛、簫發出的音就會升高;氣溫降低,引起竹管內徑擴張,笛、簫發出的音也就隨之降低。很明顯,一支笛(或簫)在0°C和30°C的氣溫下,所發出的音頻率是不一樣的。根據實踐,在0°C氣溫下制成的笛子,在30°C氣溫下吹奏時,它的音要偏高60音分左右;在30°C氣溫下制成的笛子,在0°C氣溫下吹奏時,一開始它的音偏低60音分左右,待吹奏一段時間(約五分鐘)以后,它的音就會上10音分,這時它的音要偏低40音分左右。”[3]由此可見,氣溫的變化對于竹笛音準的影響之重要,經過實驗、吹奏實踐得以證實,每相差1°C,音準相差2音分左右。現在制成的竹木結構的竹笛——“雙韻笛”,亦經過0°C到30°C的測試。測試結果,每差1°C,音準相差約一音分左右。這種音差關鍵在于硬木傳熱、熱脹冷縮和聲速傳播有關,由此可看出,“雙韻笛”在氣溫變化中對于音準的影響有所減少,故“雙韻笛”在此方面比傳統竹笛更適合演奏。3.音量在音樂聲學中,音的強弱是由發音時發音體振動幅度大小決定的,兩者成正比關系,振幅越大則音越“強”,振幅越小則音越“弱”。竹笛聲音的強弱是由笛管內部的空氣柱的振幅決定的,氣柱振動幅度越大則音量越大,反之則小。傳統竹笛對于產生音量大小的笛管內部構造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在選材時需要在精挑細選的前提下,浪費大量竹料后才有可能覓得一支較符合要求的竹料。現“雙韻笛”的產生對于此現象就有所改觀,因其可在竹壁厚薄方面進行調整,精心選擇比較標準的內層——竹膽和比較標準的外層——外徑,以此為標準制作竹笛,在前提內外徑呈圓狀,內外部構造有規律的竹木料制造出的笛子,不止是發音效果好,在音量大小產生發面發揮著更佳的效果。4.外觀“雙韻笛”,即“木包竹笛”。顧名思義,由木料包裹竹料制成。制作時采用硬質木料包裹竹料粘合,豎、橫結合。在外觀上,可纏線作為民族傳統裝飾,再涂漆或拋光,刻上優美的詩句或漂亮的圖案,兩頭裝上漂亮的裝飾物,成就“雙韻笛”外觀的美麗秀雅。制作竹笛的竹料并不完全規則,而“雙韻笛”根據內部竹料不規則的外徑加工木料內徑,而木料的外徑即可進行細加工處理,使得外觀更為圓整。因此,在持笛姿勢和手感方面比竹子不太規則的外徑更為舒適。經過以上方面對于“雙韻笛”的特性、特點進行歸納,可看出它的誕生,無疑是竹笛制作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演奏界的一大福音。作為21世紀年輕一代的我們,有責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竹笛演奏藝術和制作工藝的新天地。我相信,隨著老一輩藝術家、制作師們的辛勤耕耘與傳承和我們青年一代的積極參與、努力學習與開拓,定可使竹笛演奏藝術、制作工藝,更絢麗多彩的在理論、演奏、創作等方面得到傳承與發展。 (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鄭德淵.中國樂器學[M].臺北:生韻出版社,1984.358.
[2]趙松庭.笛藝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29-61.
[3]林克仁、常敦明.中國簫笛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