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磊++錢露露
摘 要: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決定了高校審美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必須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審美教育的內容創新在于積極嘗試生態審美教育、網絡藝術審美教育等新型教育內容。審美教育的方法創新在于綜合、靈活運用社會實踐教育、環境熏陶教育、媒體引導教育、自我修養教育等多種方法。審美教育的途徑創新在于反思傳統途徑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強調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種途徑的針對選用和優化組合。
關鍵詞: 審美文化;高校審美教育;內容;方法;途徑;創新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市場經濟與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當今人們尤其是高校學生群體的審美追求提供了無限可能。然而,當前審美文化中所充斥著的諸多不良價值訴求卻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趨于庸俗化、空虛化,部分學生甚至因為審美心理結構的不完善而進一步導致人格的缺失。為了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各國教育界紛紛嘗試對傳統的審美教育進行改革與創新。但是,與世界各國審美教育在經濟全球化與高度信息化進程中涌動的改革潮流相比,我國的審美教育改革則要相對落后,審美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顯得較為老舊和保守。事實表明,傳統的審美教育,特別是傳統美育的落后部分已無法應對現今時代的變化發展,無法有效培養大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素質。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和拓展審美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教育走進學生的心靈,從而切實提高審美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審美教育的內容創新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決定了審美教育的內容必須不斷地進行拓展和更新。審美教育內容只有具備了鮮明的時代性,才能切實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因此,當代高校美育在堅持自然審美、社會審美、藝術審美等傳統內容的同時,還應積極嘗試進行內容的創新。(一)生態審美教育。生態審美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存在論為指導的,將共生思維、家園意識、詩意棲居說等作為教育內容的新審美教育類型。其中,共生思維是對“和實生物”思想的闡發,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的同生共榮;家園意識建基于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生存論關系,強調自然是人類之家,而人則是自然家庭中的一員;詩意棲居說強調人不應滿足于工具理性控制下的“技術棲居”,而應追求審美、詩意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生態審美教育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睘樵瓌t,建立起一種適合新的生態文明時代的和諧統一的生態美學觀。這種生態美學觀有利于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確立欣賞自然的生態審美態度和詩意化棲居的生態審美意識[1](P.158)。
(二)網絡藝術審美教育。網絡文化的快速勃興無疑也為網絡藝術審美的實現創造了可能。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網絡進行審美藝術教育已然成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教育活動。從技術層面來看,網絡藝術審美教育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形象實感化的教育內容,學生不必為了欣賞藝術而走向畫廊、劇院或音樂會,通過網絡平臺便可欣賞到各種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借助網絡的數字化功能,學生還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創意思維進行藝術作品的個性化設計。
(三)學科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高校審美教育無處不在,即使是在學科、專業教學中也不同程度地滲透著審美教育的內容,各專業教師在其授業過程中如能挖掘出具有審美性的內容,便可將學科教育變成一種特殊的審美教育活動。教師如果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性內容充分挖掘出來,并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加以形象化處理,便能有效地培養廣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幫助其形成審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高雅的審美能力。
二、審美教育的方法創新
我國高校的審美教育長期以來過分倚重灌輸教育,對實踐教育、環境教育等新型教育方法的探索和運用還不夠充分。創新審美教育的現代方法,一方面要改變將灌輸教育手段唯一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則要綜合、靈活運用各種審美教育方法,使其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一)社會實踐教育法。社會實踐教育法是指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審美素質與能力的方法,具體組織形式包括勞動實踐、參觀訪問、校園文化活動等。通過實踐磨練和親身體驗無疑有助于廣大學生將其對美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有助于其不斷提升欣賞美、創造美、評價美的水平和能力,從而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
(二)環境熏陶教育法。環境熏陶教育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影響和熏陶的審美教育方法。相比其他教育方法,環境熏陶教育法強調環境、氛圍對人的無意識感染,故而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由于校園、家庭、社會構成了學生生活的整個環境,因此環境熏陶教育至少包括校園環境熏陶教育、家庭環境熏陶教育、社會環境熏陶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這三個方面在陶冶情操心智、培養高雅趣味等方面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三)媒體引導教育法。媒體引導教育法是通過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媒體的正向引導來提高大學生審美認知水平的方法。而在當前各種媒體之中,當屬網絡媒體特別是校園網絡媒體的審美引導力最強,對于大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影響力最大。因此,網絡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審美教育應當因勢利導,一方面通過校園網絡開設藝術鑒賞平臺,利用網絡科技優勢為廣大學生提供書畫、音樂、戲劇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藝術鑒賞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校園網絡打造主題論壇,引發學生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審美新問題、新現象進行思考和討論,以此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認知能力。(四)自我修養教育法。自我修養教育法是通過自我修養與自我教育的方式來自覺實現審美觀念轉化和審美行為控制的方法。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人的審美實踐活動如果不經過主體自身的內化與接納,任何審美觀念都無法被學生真正接受[1](P.175)。因此,高校實施自我修養教育法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藝術,使教育內容能夠更為輕松地被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則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
三、審美教育的途徑創新
審美教育的途徑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學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高校實施審美教育一方面要對傳統途徑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反思,另一方面則要強調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種途徑的針對選用和優化組合。(一)課程育人途徑。審美教育視野下的課程教育主要是指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理想和審美態度,因此也是高校實施審美教育的最為理想的途徑。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育實施二十多年來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重視藝術知識教育,輕視藝術技能和藝術精神教育。我們認為,公共藝術教育應是多元化的教育,藝術技能的傳授和美學精神的塑造同樣十分重要。此外,公共藝術教育還應區分不同的對象層次,照顧到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如此,審美教育的宗旨和目標才能很好地實現[1](P.198)。
(二)實踐育人途徑。高校審美教育實踐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深入開展具有審美教育性質的各類藝術實踐活動。高校應鼓勵學生自發組建并積極參與到各種層次、類別的藝術團隊中去,從而使其從藝術的欣賞者真正轉變為藝術的表現者。需要說明的是,高校審美實踐活動并非單純是指藝術實踐活動,美育實踐貫穿于高校各項育人活動之中[3]。因此,高校在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的同時還應引導大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參觀訪問、科學研究等活動中獲得美的感受。
(三)環境育人途徑。理想的校園環境大到整體規劃,小到一草一木都要體現出藝術匠心,體現出無盡的藝術韻味與高雅的格調情趣,從而使學生在這種藝術環境中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而這種獨特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課程教育和實踐教育所不能取代的。當然,校園環境除物質環境外,還包括了校風校紀、科學精神、人際關系等在內的人文環境。因此,我們強調校園環境美育,既要注重對有形物質環境的優化,同時也不應忘記對無形人文環境的建設。(四)文化育人途徑。校園文化的概念較為寬泛,而我們此處所講的“文化育人”重在強調高校圖書館的育人功能。為使高校圖書館更好地發揮出其文化育人功能:一是要不斷地豐富館藏文獻,滿足廣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審美需求;二是要提高館內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和服務水平,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之中;三是要營造優美的閱覽環境,為高校圖書館美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責任編輯:帥慧芳)
參考文獻:
[1][ZK(#]許韶平,王海芳.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新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王希軍,葛星.審美教育[M].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
[3]冷慶豐,陳建華,王飛.美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功能及實現途徑[J].藝術百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