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洪樂
“雙十一來了,沒搶到喜歡的東西,親,發個紅包安慰一下單身狗吧?!边@不是只在福建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流行的討要紅包的方式。
近日,漢語又多了一個新詞——“紅包乞丐”。所謂“紅包乞丐”,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乞丐,而是指微信朋友圈中那些喜歡借節日或者各種理由討要紅包的人。他們要的金額都不多,可是次數頻繁,于是被調侃為“乞丐”,有人還為此寫了一首歌曲《別拿我的紅包當游戲》。
但實際上,在微信上討要紅包會成為一種流行,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很多時候,“紅包乞丐”們討要的并不是錢,而是認同感。
大多數時候,“紅包乞丐”的出現并非是因為討紅包者想通過索要紅包“喂飽口袋”,解決生計問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來分的話,一旦人已經解決了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就會往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上發展。
微信朋友圈在本質上是一個小型的熟人社會,它是人們情感表達和社會互動的“第三空間”。而微信紅包正是在這個特定場景下出現的?!拔⑿偶t包”更多扮演了社交紐帶的角色,加強了人和人之間的連接。
在微信上,經常能看到:發紅包、搶紅包的群體,不只是年輕的80后、90后,不少中老年人也參與進來了。有些平時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說話的人,在微信上也能快活地發紅包、搶紅包,搶得興起時,甚至向對方撒嬌要求繼續發一個紅包。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辦法與其他人順暢交流。但網絡讓人放開了,不少渴望與人交流、聊天的人,通過討要紅包打破了社交堅冰,而又不顯得唐突。
某種程度上,越是經常討要紅包的人,越是在尋求一種歸屬感和社會認同。部分人還因此出現了攀比心理,將收到紅包數量的多少,看成自己在朋友圈中的人氣指標,以滿足虛擬人格需求。

再者,現代人的生活十分繁忙,常常忙得忘記了自己,這時候就急需一種輕松的方式找尋存在感。網絡里的人際交往,多數時候是去嚴肅化的,正好成了解脫壓力的優選。發紅包是一種完全自主的行為,發或者不發,權利都在被討紅包者手里。討紅包通常不過是戲討和假討,如果有幸得到了紅包,就會有一種被認同和被接納的喜悅。這是一場心照不宣的娛樂游戲。
因此,對討要紅包的人,我們不必上綱上線,將其貶為“乞丐”。在朋友圈中遇上討要紅包者,如果對方是赤裸裸為求財而來的人,或是你不想和他玩這個游戲,大可置之不理、一笑而過;如果你想和對方互動,不妨給他一個紅包,同時再向他索要一個紅包;可如果有個別人只要不給,那你不妨委婉地提示他一下,告訴他要學會“紅包游戲”的規則,禮尚往來才是社交互動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