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強
(許昌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2014年2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其中特別提到“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議題[1].這涉及到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一場大規模的高校轉型發展從此拉開大幕.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廳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意見,以引導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大力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本文在許昌學院貫徹落實《河南省教育廳關于推動全省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點深化轉型發展的背景下,針對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機電工程學院為平臺,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前期改革成就為基礎,探索在轉型背景條件下機械類專業在專業建設上如何統籌規劃、綜合改革,如何從注重外延擴張逐步轉向內涵提升,從注重教學硬件建設逐步轉向軟件建設,實現資源共享、銜接無縫、優勢互補和專業建設綜合效益優化.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應用型地方性教學型辦學定位[2],堅持“立足地方、服務中原、面向全國”的辦學方向,按照“理念先進、目標明確、改革領先、師資優化、設備精良、教學優秀”的要求,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大力強化產學研結合,突出教學與地方經濟結合,努力促進教學、科研、實踐、師資、人才、產業經濟等各要素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努力凝練專業發展特色,在協調發展、彼此促進中實現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服務地方經濟的根本目標.
在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背景下,許昌學院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原則,通過社會對人才需求分析,確定把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機械設計、制造等較寬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并能從事機機械系統產品研發、機械設備設計制造、數控加工、技術支持服務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研究能力的具有行業特色的專門人才.
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及社會需求能力結構,機械類專業以培養“機械設計及數控加工”、“機電產品設計及控制”方面的人才為主線,在課程體系上實施“211”教學模式[3],即把本科四年劃分為“2、1、1”三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二年級,在專業基礎課方面不分專業學科,學生參加通識課教學模式,并參加工業見習,增強對專業基本情況的了解,增加實踐認知能力.第二階段是三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人生規劃和社會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培養方向.在這個階段,重點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三階段是四年級,主要進行工業實習、工業實訓和畢業設計,工業實習以校外實習基地遠東傳動軸集團公司進行頂崗實習;工業實訓以許昌學院工程訓練中心、數控機床訓練中心、電氣實訓室為主,主要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圖
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根本所在,機械類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突出五個原則,即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認識能力的原則、夯實基礎理論知識的原則、加強技能培訓的原則、培養工程設計思維和意識的原則,設置公共課要“精煉、夠用”,專業課設置突出“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構造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知識結構體系.為此,許昌學院提出了構造基于應用型的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該課程體系涵蓋CAD/CAM、機械設計、機械加工工藝、數控編程與加工等四個模塊,每個教育模塊均包含有課程設計和實訓環節.
圖2 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主要以校內工程訓練中心為平臺,中心實施校、院兩級管理,隸屬學校,依托機電工程學院,構成主管層、決策管理層和工作層的三層體系構架.學校建立了“許昌學院工程訓練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機電工程學院設置工程訓練中心教學指導及建設委員會,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4],如圖3所示.
在實踐教學理念上體現“三注重”的特點,即“注重素質、注重綜合、注重創新”;在實踐教學方法上體現“三結合”的思路,即“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創新與工程結合”;在培養目標上體現“三優先”的理念,即“素質教育,意識優先;實踐教學,能力優先;創新培養,個性優先”.
圖3 工程訓練中心管理結構圖
在實踐訓練內容上,工程訓練中心打破課程、專業與院系界限,實行集中式管理,統一安排、協調和利用工程訓練中心資源.中心共設機械基礎類實訓室、機械設計類實訓室、機械加工工藝類實訓室、數控編程加工類實訓室、自主開放類實驗室等,工程訓練中心結構圖如圖4所示[5].
圖4 工程訓練中心結構圖
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與改革和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實施者,在人才培養和學校轉型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師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決定著頂層設計的貫徹落實和轉型發展的成敗.
為全面提升機械類專業師資隊伍水平,尤其是加強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推動專業改革和轉型發展順利進行,機械類專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制定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專業轉型發展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2)電信學院設教學督導小組,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指導與監督,并長期堅持教師互聽課以及聽課反饋制度,不斷提高理論課堂教學質量.
(3)實施新進青年教師暑期教學技能培訓制度,每年暑假期間對新進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教學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對師德作風、敬業精神、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由院系有關領導和各教研室主任等人員參加聽課,并根據每一位培訓教師的講課情況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同時安排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做觀摩示范教學,促進新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對教師職業和教學崗位的認識.
(4)引進人才:根據專業建設目標和教學團隊發展規劃,有目的地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在引進的過程中,樹立整體性人才資源的觀念,做好人力資源的規劃,分層次、分階段、有計劃的引進,同時注意人員結構、學歷層次、年齡結構的總體平衡,實現人才群體的最佳組合和最佳效能的發揮.
(5)現有人員培養:對教師進行學歷層次提升、業務水平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或脫產讀研讀博、課程進修、外校培訓、出國訪問、學術交流、國內訪學等.
(6)加大雙師型人才隊伍培養力度,一是學校層面實施“雙百工程”,加強校企人才交流與共享,目前機械專業已有8人進入該計劃;二是院系層面實施“走出去,請進來”計劃,通過產學研合作帶動師資隊伍建設,對外聘請合作單位的專家進行指導講座,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時派出青年教師到企業,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建設和產品研發.一系列有效的校企人才交流互動模式,成為改善專業教師知識結構、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的有效的途徑.
專業綜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專業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從而為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專業綜合改革應按照國家和地方的需求,按照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先進合理的應用型人才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現有條件,積極轉型,強化優勢,突出特色的思路和策略進行總體設計,進而提出科學合理的方案,徐徐漸進,分步實施,并不斷探索研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從而使專業綜合改革沿著科學的道路順利前行.
[1] 倪驍驊,葛友華,于建立,等.應用型本科機制專業綜合改革總體策略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8):22-24.
[2] 石其寶.高校專業綜合改革探討[J].教育評論,2012(4):33-35.
[3] 段洪君.“3+1”人才培養模型下專業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3(8):184-185.
[4] 劉金梅.對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中教學管理問題的探討[J].中國輕工教育,2013(1):56-58.
[5] 明 哲.基于數控技術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制造業自動化,2013,34(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