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勇,王 謙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2)
近年來,隨著國家示范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基于專業群的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平臺+模塊+方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核心+方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等。
這些課程體系的顯著特點是“工作過程系統化”,是基于工作任務或職業能力訓練的需要組織的課程內容。它們打破了學科體系下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形式,既關注崗位群或職業工作過程,也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樣的課程體系無疑滿足了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的,但實踐中也發現這些課程體系存在以下不足。
實質上,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只有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生才可能擁有熟練的技能。技能的訓練應是在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養成的。因此,過于強調技能的獲得,而將知識的傳授歸于從屬地位是不妥當的。
現有專業群課程體系過于重視工作任務的完成,一切以工作任務的完成或技能的培養為出發點,忽視了知識積累對實踐的引導作用,割裂了前后知識鏈間的關系,使完整的知識內容碎片化出現,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欠缺,也給學生將來的自我發展帶來困難。
無疑,項目化或理實一體化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將來的高質量就業是非常需要的。但這也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校的實訓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實質上,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適應高難度的項目化課程的開展,而學校實訓場地以及企業所提供真實實訓場地的不足也制約了項目化或理實一體化課程的實施效果。因此,項目化課程的開設應立足于現有教學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有所側重地開設。
“專業群”就是由一個以上的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由若干個相近相關的專業共同組成的專業集群。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教育辦出特色的關鍵。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先進制造群由模具設計與制造、精密機械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三個專業構成,是單核心引領型專業群,其核心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三個專業均屬于制造大類,但模具設計與制造和精密機械技術專業屬于機械設計制造類,而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卻屬于自動化類。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模具專業已經取得了一些教研科研成果,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是校級重點建設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教學團隊是杭州市創新團隊,模具專業師生在國家級技能競賽項目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精密機械技術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開設相對較晚,師資力量、教學實施等還處于不斷完善之中。這些因素導致專業間發展的不均衡,也造成專業群內部競爭不足,資源分配不均衡,進而影響到專業群的總體發展。為此,有必要重新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以切實提高專業群的整體發展水平。
表1所示為經過調研與論證的先進制造群三個專業的行業應用領域與主要就業崗位。先進制造群的行業應用領域涵蓋了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兩大領域,涉及模具設計與制造、精密機械的設計與制造以及機電產品的安裝與開發等行業。主要就業崗位包括模具工、模具設計師、數控機床操作工、數控工藝員以及機電設備調試與維修人員等。

表1 行業應用領域與主要就業崗位
參考現有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我們確定了先進制造群的群課程體系采用“公共基礎學習模塊+專業學習模塊+拓展學習模塊”的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群課程框架體系
公共基礎學習模塊安排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含素質教育課程和文化基礎課程兩方面的內容,是按照培養學生必備的科學文化素質、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職業發展的功能來定位,為養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1]。如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職業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
專業學習模塊由專業群平臺課程和各專業核心課程組成。專業群平臺課程為三個專業共享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在分析三個專業共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整合提煉得到的體現共性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課程,如機械制圖與AutoCAD、機械設計基礎、UG產品建模、電工電子技術、金工實訓、鉗工實訓等。
專業核心課程安排的是體現各專業職業能力的課程,是根據各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開發與設置的課程。是按照“專業基本能力+專業專項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體系進行安排的。以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該專業的專項能力課程主要包括模具制造技術、模具數控加工、模具CAD/CAM、注塑模CAE、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線切割與電火花實訓、加工中心(數控銑)實訓、模具工實訓與鑒定等。專業綜合能力課程則主要包括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等。
拓展學習模塊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和公共拓展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主要開設一些專業群中與各專業先進技術相關的課程以拓寬知識面,滿足學生繼續發展的需要。公共拓展課程則開設一些文化課程以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先進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不過分注重于職業技能的獲取,而是構建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三個循序漸進的、獨立清晰的教學體系[2]。理論教學包括文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教學,實踐教學包括專業基本能力、專業專項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的教學,素質教育包括文化素質、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三條主線相互融合,交替發展,從而為學生營造出一個高效的學習環境。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滿足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應加強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此,該課程體系強調了以下兩點:一是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強實訓環節的教學。將理論課教學與實踐課教學有機結合,相互支撐。如將機械制圖與AutoCAD實訓,模具數控加工與加工中心(數控銑)實訓等課程同時安排,從而在保證理論知識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切實掌握了實用技能。二是突出實用知識的傳授,尤其加強了數控知識和軟件應用知識的教學。如在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數控知識和軟件應用知識的課時,增設了多門軟件應用課程以供學生選修。
加強基礎并不是加強基礎課,而是進一步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對一些所謂基礎內容進行篩選,刪除與未來職業能力訓練無關的基礎學科內容,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訓練學生通用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上,為今后專業能力的訓練打好基礎。
針對入學時即已經取得中級職業技能證書的單招班考生,在充分分析各專業主要就業崗位對職業素質與能力要求的基礎上,依據企業職業崗位技能要求來制定課程質量標準,將職業資格考核培訓納入課程教學體系中。
[1] 劉紅燕,汪治.重構高職院校課程框架體系的范式與功能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56-161.
[2] 盧兵.基于職業技術領域專業群的高職課程體系的建構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9):76-78.
[3] 曹靜,謝日星.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群課程模塊化設計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4):61-63.
[4] 徐生,王懷奧,梁蓓.高職專業群背景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與實施[J].職業技術教育,2010(2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