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芳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質量監督與控制部,江蘇 無錫 214121)
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兩個環境,對課堂教學的重視毋庸置疑,而對學生課外學習卻缺乏關注。大學完整的教育除課堂教學灌輸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研討式教學、課外學習和動手操作中受到較為完整的教育,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卻明顯存在著教育盲點。目前,相對重視課堂教學,課外學習普遍不佳,而事實上課外拓展性學習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加強自我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尤為重要。
現代教育的教學不再以學校或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已是共識。有效的學習是讓學生通過研究和開發式的認識、思維和工作,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學習環境中,去設計和自我建構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課外學習行為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對學生課外學習缺乏足夠重視,是造成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問題的主要癥結。
鑒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開展了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調查研究,X校2012年起參與了此項調研。本文基于2013年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樣方式抽選X校一、二年級共899名學生參與調查。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集中網絡填答的方式,共得到有效問卷797份,有效回收率為88.65%。其中本科班為全樣本,X校一年級本科班共100人,回收有效問卷99份。
問卷分兩部分,大學在學經驗和背景信息兩部分。學習性投入是指學生在學業與有效教育活動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高校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程度。概念的本質是學生行為與院校條件的相互作用。學生課外拓展性學習是考察在學經驗的重要指標。
統計方法: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
我們對X校一、二年級共899人進行了學生學習投入性調研,從調查情況來看,課堂學習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間,而課外拓展方面學生意見較大,急需改善。作為一種區別于正規課堂學習的非正式學習方式,課外學習有著更強的靈活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體驗生活、深入實踐。更重要的是課外學習是一種全方位全身心的學習,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調查結果來看,X校學習(不包括上課,但包括預習、復習、讀相關文獻或專業期刊、做作業/實驗等)(每周小時總數)、兼職、打工(校內/校外)、參加課外活動(如健身鍛煉、學生會/團委、社團活動、校內外運動比賽等)(每周小時總數)、社區服務和志愿者(每周小時總數),周均學習時間大大低于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具體見表1,其中本科均值數據來源于清華學情調研全國數據庫。

表1 周均課外拓展性學習時間
調查結果顯示,“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得分27.98(百分制),得分較低,揭示X校學生課程外拓展性學習狀況不理想。
針對“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問卷設置了10個相關問題進行考察,具體見表2。

表2 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均值
結果顯示,以百分制換算,學生在以上課外拓展性項目上的得分較低,低于50分。學生在社團活動和講座報告這類活動的參與程度較高;而缺少學校安排的其他課外活動上,例如實習、社會調研和高層次項目競賽活動上的參與率較低,基本符合規律。考證考級積極性也較低。
課外拓展性學習的作用遠遠不止如此,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與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之間在0.01水平(雙側)上呈顯著相關關系(P=0.436)。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與學生基本素養之間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p=0.334)。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與在校滿意度之間呈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P=0.328。可以初步這樣推測,學生課程外拓展性學習水平越高,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越高,在校滿意度水平也越高。
大學教育遠遠不是發生在教室中的授課,更多的教育成果收獲是發生在課外,研究表明,所有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件,有80%發生在課堂外。
課外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施教的主體是教師,因此促進學生課外學習的關鍵在于創造一個優質的課外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學院的所有成員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課外學習。因此,一個優質的課外學習環境應該由學校全體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創設。
(1)開展課外拓展性學習需要一些條件,主要包括具備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經驗,要有強烈的求知欲及成就欲。也就是學生要有學習的積極性,要有一定的學習技能,特別是可遷移技能。問卷設置了向學/厭學、可遷移技能兩個指標來了解學生的課外學習條件。可遷移技能包括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數學運算能力、革新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可遷移技能、向學/厭學與課外拓展性學習之間呈正向相關,越愛學習的學生課外學習越好,具有較好可遷移技能的學生課外拓展性學習也越好,具體見表3。

表3 課外拓展性學習與學生自身條件的相關性
(2)師生互動幫助學生課外學習。從表4來看,師生互動得分都較低,與全國常模基本吻合,可見X校學生與全國大學生普遍情況一致,與教師的交流較少。學生的課外拓展性學習雖然是學生課下的自覺自主行為,當然需要自己的主動性,但是也需要老師的協助與引導。從清華大學學情調研結果來看,師生互動頻率很低,直接影響我國大學教學質量。課外學習作為大學生活的主體,教師的引導在這領域必須重視起來,首先必須盡早讓學生知道并掌握大學教育的一個前提,即學習是一種更可能發生在課外的事情,因此,學生必須自己在課外學習。當然同時學習也不僅僅是人與書的互動,更是人與人的交互。這種教育理念,流行已久,也廣為宣傳,但是卻并沒有為教師,學校所廣為接受,內化。

表4 師生互動得分均值表
(3)校園環境支持度。校園環境支持包括三方面:一是給予重視,重視學生的學習,包括課外學習;二是為學生提供支持,包括學習與生活;三是提供機會,包括社交機會、參加活動的機會、工作的機會。
調查顯示,X校支持性環境得分55.0903,支持性環境由以下11個問題得分加權而來,具體見表5。

表5 校園環境支持度得分均值表
從調研結果來看,校園環境支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涉及學校辦學理念,制度設計、功能配置、教職員工施教等各方面,鼓勵學生課外拓展性學習。通過SPSS軟件分析可見,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與支持性環境之間在0.01水平(雙測)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0.369。課外學習雖有自主性,但作為學生角色,與自學者的區別,就在于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受院校施教的影響,因此院校的任務就是給予學生課內課外學習提供支持引導,進而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能力。
由于我國大學教育長期過于重視“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進而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創新力低下,從而培養質量不高。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學不應以教師為中心,而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求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豐富課外活動方式、增加課外學習時間。學生稱之為學生,是因為有師長,所謂“師”,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要幫助學生自主的參與課外學習。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效果如何,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學生自身素質的高低,學校,老師的引導都很重要。
[1] 葉信治.從美國大學教學特點看我國大學教學盲點[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1):68-75.
[2] 徐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8-11.
[3] 鄒杰梅,徐優.校園環境支持度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82-84.
[4] 郭芳芳.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基于本科生獲獎及創新力提高差異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5):13-20.
[5] 蔣華林,張瑋瑋.生師互動: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