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國
(建水縣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云南 建水 654399)
企業的目標(或企業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等等,但是,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組成細胞,企業還須具備有社會的責任目標。因此我們認為現代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從宏觀目標角度確定為企業價值最大化。
(一)什么是企業價值最大化
它與企業的財務決策密切相關,即企業預期自由現金流量以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貼現率折現的現值最大化。遵循價值規律,通過以價值為核心的管理,使包括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員工、政府等均能夠獲得較高回報的能力,企業的價值越高,其利益相關者回報就越高。
(二)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對企業的各種財務關系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首先,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能夠取得的利潤越高,在完稅后凈利潤也高,按規定提取盈余公積和留足留存收益后,股東從企業取得的現金股利或股票形式的股利也就越多,對投資者來說也就實現了每股收益最大化。同時也是對受托責任人(經理層)工作成效肯定,受托責任人和員工也能取得相應較高的報酬。這一財務關系是企業最主要的財務關系;第二,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具有足夠和正常的現金流量,資產狀況良好,增強了企業的償債能力,能夠保證及時足額地清償債務,從而取得債權人的進一步信任,為企業的融資舉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體現了企業的價值;第三,企業能夠創造較高的利潤,良好的現金流量,就能夠及時履行納稅義務,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樹立企業的形象,對社會做出較大的貢獻;第四,由于實現了利潤最大化,有力地保障了職工的工資收入和改善職工福利,并能有所增長,改善職工生活,有效的穩定了職工隊伍,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第五,對社會而言,只有一個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企業,才有能力履行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生產高品質的產品,減少和治理對環境的污染,節約資源,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上述5個方面財務關系的正確處理,既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實現的結果,又反過來會促進企業生產經營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是指企業在謀求發展,創造利潤、滿足股東對投資回報的要求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會和環境的責任。這要求企業不能為追求利潤損壞社會利益,破壞環境,損壞員工和消費者權益。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以人為本,注重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作出貢獻。
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一)要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和社會活動中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保護環境,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企業經濟、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充分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
(二)對員工的責任
主要是維持職工相當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的穩定性,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職工提升的機會。
(三)要對消費者負責
企業產品或服務是要消費者消費。企業的價值和利潤能否實現,最終取決于企業是否擁有廣大的消費者,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一旦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出現問題,使消費者身心受到傷害,經濟受到損失,就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因此,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應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必須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保護客戶的知情權和求償權利等。
(四)對待供應商和債權人的責任
企業須遵守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合同,提高企業的信譽,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五)保護環境的責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違規排放,嚴重影響了環境質量,比如北京出現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環境問題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必須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發展的責任。
會計核算的目標是通過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能的實現,向與企業有關各方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以幫助信息作用方決策。這一目標實質上是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它有利于企業管理層對企業資金運用的好壞進行評價和監管,杜絕資金的浪費和損失的發生,對管理效率作出評價和及時調整管理方法,為公司管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真實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對職工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保障,進行評價;會計信息還有利于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企業績效評價,進行稅收監管;有利于社會公眾對企業履行社會職能的監督等等。另外,真實的會計可以為企業潛在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決策,反映債權人債權的真實保障程度,以便債權人是否繼續對企業提供信用作出決策等等。
企業的管理方式和企業領導的價值取向影響著會計的職能履行,影響著會計信息質量,不能準確的反映企業的價值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履也要求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以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穩定。實現會計向有關各方提供會計信息的目標,首先是要充分發揮會計的職能,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才能確保企業價值的實現,并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
(一)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照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企業的治理結構,明確和切實履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權利和責任,利用職工大會讓職工多種形勢的參與企業的管理,形成責、權、利、民主管理互相制約的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形成互相制衡的權力結構,有效防止由企業負責人或權利部門的不良行為,導致會計造假的現象。
(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企業應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要求建立健全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并確??刂浦贫鹊挠行嵤?,能夠及時地、自覺地發現和糾正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的舞蔽行為,健全內部控制監督機制,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成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對會計賬目進行監督審計外,還要加強內部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以及信息的及時披露。
(三)貫徹和執行《會計法》,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會計人員“不做假賬”的良好品質,并對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避免會計人員因堅持原則而遭到打擊報復。同時也是規范經營管理者與會計人員行為,明確責任,加大對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四)為了讓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應該制定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從政策上對企業形成鼓勵和約束機制,讓企業能夠從大局出發,具備全局觀,企業在追求自身利潤的同時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
(五)加強法制建設,貫徹市場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公司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等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杜絕污染物無序排放保護環境,依法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權益,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底線,同時也要求企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
總之,會計的目標服務于企業的目標和社會責任,受企業管理的管控和法律、道德的制約,企業目標與社會責任是互相統一的,但企業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又影響著企業能否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只有企業不斷完善治理結構,遵守法律法規,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會計目標做到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企業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并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