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璐
【摘要】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廣州,湖南等地。一般認為侗族是古代駱越人的后裔之一。中國古典文獻如《淮南子》《山海經》等對這個族群都只有一些零散的描述,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這些零散的描述卻是成為我們對這一族群了解的主要途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侗族人民將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儲存在自己的服飾里,使服飾起到了“文字史書”的作用。在侗族的服裝和服飾的圖像紋飾中還存留著古代越人文化的信息,侗族服飾圖像的原型暗示著它們同古代越人生活的密切關系,而這些原型卻又是通過一種很奇妙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關鍵詞】侗族;服飾;紋樣解析
侗族的服飾多姿多彩,其服飾上面的刺繡圖紋也絢麗多變。侗族服飾上有許多紋樣圖案,像婦女服飾及重大節慶男子穿著的“百鳥衣”“蘆笙衣”等,完全是圖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紋、桂花紋、梅花紋、花瓣紋、浮萍花、田螺花、水車花等植物紋樣,或夸張或寫實,這與農耕經濟有著直觀的聯系。侗族服飾較少反映狩獵經濟的動物紋樣,如魚骨紋、蝦紋、龍紋等也是與農耕有關的動物紋樣。這些紋樣特點,其價值取向始終離不開稻耕文化主題。此外,侗族服飾還有大量的抽象幾何紋樣,如三角紋、菱形紋、螺絲紋等,這些紋樣,是人們進行生產勞動在服飾上的抽象化反映。同時侗族又是個信仰多神的民族,圖像表象之下的吉祥美好的文化隱喻也是一目了然。如螺旋紋、龍紋分別源于對蛇崇拜和龍圖騰,圓圈紋與太陽崇拜相連,云雷紋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齒形紋與山崇拜有關。童帽上常仿動物的頭,是為兒童健康祈禱,具有護身符的含義。部分地區婦女包牛角帕,傳說與牛圖騰有關。許多侗族服飾尤其是侗錦中手牽手的人物圖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薩歲”時,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場面的寫照。
侗族服飾紋樣的內涵不但從紋樣的“選景構圖”上面得以體現,從紋樣的色彩上來看,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侗族服飾紋樣制作以刺繡為主。刺繡紋樣色彩斑斕,豐富多變,對比既強烈又統一,有的紋樣色彩的運用甚至達到七八種之多。運用了色彩的搭配,很好地烘托了主題的空間氛圍,表達了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其色彩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明艷鮮亮
大面積使用橘黃,大紅,桃紅等色彩艷麗的顏色,并用綠色,藍色,紫色等冷色與其搭配,以侗族特有的黑色亮布(或者說是一種深紫色更加合適)為底,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效果,既凸現出裝飾效果,又給人非常強烈,艷麗熱情的感覺。如,侗族母親為感恩太陽,祈求太陽神保佑自己兒女逢兇化吉,平安健康而經常用到的太陽紋。黑色底,中間的大太陽以水綠色緞面繡成牡丹紋樣,四周八個小太陽為一冷一暖的底色,繡有蝴蝶和花草的適合紋樣。整個圖案,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光艷明亮。還有在湖南通道縣一帶流行的月亮紋,亦稱為月亮花的背帶,黑色底面上鎖繡白色線條,配少量的紅色或者藍色等彩色細線,整個畫面顯得尤為神秘,抑或月亮紋與十字紋或者萬字紋組合,以其與十字紋組合的背帶為例,以十字為骨架,兩側圓形為月亮花,用藍紅和白線鎖繡,三排直立的挑花也是以十字為骨架,黑底色上補繡白色,藍色,紅色的塊面,整個色彩對比鮮明又遙相呼應,紋樣的組合變化豐富又環環相扣,既有傳統味道又有現代感。
二、精致典雅
以龍蛇紋為例,侗族紋樣刺繡常用的色彩基本為黑色,藍色,紅色,綠色和紫色,龍蛇紋等紋樣的色彩配置,完全是侗族人民對色彩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種表現。六個繡片圍繞著以太陽紋作為中心的六個邊,六個繡片均為龍紋,角花和邊飾也為龍紋,周圍繡上蝴蝶,云彩,小鳥,形成龍在其中穿插的感覺。下段騎帶是佛手,石榴,花鳥組成的吉祥紋樣,四周是以龍紋為主的花邊,深綠底上嫩綠色的龍,整個畫面色彩明艷典雅。
經歷了千百年風雨洗禮的侗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侗族傳統紋樣的形成與發展與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侗族服飾紋樣中,色彩的運用匠心獨厚,既是對比鮮明又是那么的和諧,侗族人民用一針一線,繡出了歷史,織出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