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信息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大學生,對信息網絡的依賴遠遠大于其他人群,直接導致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下降。語言文字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漢語言文字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在信息網絡環境下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當代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關鍵詞】信息網絡;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策略
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突出表現。然而,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信息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大學生,有較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加上校園信息網絡的優勢,他們對信息網絡的依賴遠遠大于其他人群。QQ、微博、微信等網絡通信工具能夠便捷地傳遞著信息,但其語言呈現出簡散化、口語化、隨意化的特點。另外,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使得大學生們越來越懶于思考,疏于書寫,這使得大學生語言表達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邏輯性越來越弱化,并直接導致大學生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下降。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對全社會的語言文字應用具有導向作用,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用語用字。另一方面,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漢語言文字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在信息網絡環境下如何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當代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宣傳和引導
語言文字不僅是人們進行思維和交際的工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正如王蒙先生所說:“對于大多數民族來說,她們的獨特的語言與文字是她們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延續傳統最久、語音語詞語法文字最為獨特的漢語漢字更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教育部《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全面推進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了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我們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一定要從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層面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應用進行認識,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擴大影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進行引導。比如:對各級各類學校在語言文字規范化應用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及考核標準;在學校文明創建先進集體評選活動中加大語言文字規范化應用的比重等等。
高等院校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更應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工作。首先,應將漢語言文字規范化應用列入到學校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納入到學校整體工作計劃中并認真加以實施。提升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教育本身的工作。學校應將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體現在學生培養目標中,將其作為常規化、制度化的工作來抓。其次,學校應成立獨立的語言文字委員會,并將其與其他職能部門同等看待,設置專職人員編制,專門負責全校漢語言文字規范化宣傳、指導、管理、監督等工作。
二、構建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課程體系
目前,大學生的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面臨多種問題,且呈現普遍下滑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長期以來形成的重視外語學習而忽視漢語學習。一直以來,很多高校對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有硬性規定,而對于母語卻沒有任何要求。加之在課程安排上,英語課程作為全校公共課,一般會安排四個學期,大學生在學習外語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遠遠大于對母語的學習。其二,網絡用語的沖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很多網絡語言由于便捷、個性也頗受大學生的青睞,其中不乏一些生造詞,如:“然并卵”“喜大普奔”“不明覺厲”等。還有一些字母詞、音譯詞等等。其三,漢語言文字規范意識薄弱。筆者以邢臺學院在校學生為個案,對其語言文字應用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盡管學校要求說普通話、寫規范字,但普通話還沒能完全作為校園語言。學生的論文、作文甚至海報中也不乏錯別字、用詞不當等。鑒于以上現狀,高校必須加大力度,構建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課程體系。
當前多數高校雖然開設了《大學語文》課,但其地位有日益邊緣化的傾向。不少學校只是將其作為公選課,有的只是在理科專業開設,這遠遠不能滿足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需要。高校應該在課程建設中應將語言文字相關課程納入學生的課程體系中。除了在師范生中開設《教師口語》《規范漢字書寫》等課程,提升師范類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外,還應在全校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大學語文》《普通話表達》等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一系列有特色且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語言文字類課程。如:《演講與口才》《口語表達藝術》《經典誦讀》《書法鑒賞》《語言與文化》《漢字文化》等課程,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整體人文素養。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母語認同感、自豪感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和靈魂,是我們國家生存和發展的軟實力。高校應通過開設通識類文化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審美情緒、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因子,它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正如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民族語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語言。兩者的統一程度超過人們的任何想象。”今天,隨著我們國家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影響日益擴大,漢語也在全球快速傳播起來。從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開始,截至2014年底的十年間,全球已經建立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孔子課堂,分布在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以發揚光大民族文化為己任,不斷加強對母語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母語規范使用意識,努力提高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四、通過多種渠道,營造良好的
用語用字環境
首先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高校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和能力,也應重視口語表達、文字書寫等能力的提高。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素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也可充分利用網絡等社交媒體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以自己優雅的語言,得體的表達,規范的講解使學生受到耳融目染的熏陶,無形中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其次,通過各種團學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規范漢字書寫展評、經典誦讀、演講比賽、好書推薦等活動,引導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再次,充分發揮學校廣播站、櫥窗等宣傳媒介對師生進行國家語言文字方針、政策、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并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最后,通過搭建運營漢語言文字網絡教學平臺,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能力。網絡既然已經成為師生學習溝通的重要渠道,那么高校應該憑借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舉辦規范校園用語用字,純潔校園語言相關知識講座,引導大學生對待網絡語言的正確態度。通過微課、視頻、在線問答等方式傳播先進文化,純凈網絡文化環境,提升網絡文化品位。
參考文獻:
[1]王蒙.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復興[J].漢字文化,2005.(1).
[2]胡明揚.西方語言學著作選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