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玲玲
【摘要】在現代信息進步的年代,電腦技術給現代設計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電腦不是一切,他不能代替人的大腦,代替在思維過程中的創造性。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設計的徒手草圖訓練,培養學生的腦與手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莫做“機器人”;設計徒手草圖
信息技術的革命及其及成就使人們的工作、學習及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樣,電腦技術在設計學科中也得到普遍的應用。無疑電腦技術給傳統的設計及其設計教學方式帶來了一股清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莫做“機器人”
電腦技術在設計學科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設計方法和觀念的變革。首先,電腦虛擬技術的發展和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使設計中藝術與技術的隔膜得以消失,也使傳統的設計程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同時,使設計作品能在技術、結構、工藝、材料、經濟等多方面不受約束,最終可以謀求最佳的和最完美的實現途徑,達到理論上的可行性和經濟性的高度整合。其次,電腦技術亦使傳統的設計觀念受到沖擊。延續了上千年的手繪設計及模型制作方式逐漸終結,藝術家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逐漸被電腦的綜合功能所代替。、
不可否認,電腦技術大大降低了設計的勞動強度,提高設計精度和速度,而且其虛擬真實的技術使表現效果顯得直觀和生動,對設計標準化和產業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電腦技術也帶來許多“異化”現象,反映在具體的設計中即為重“表現”輕“設計”,或者可以說是重“技術”輕“藝術”。比如現在很多的設計方案招標變成了電腦效果圖競賽,只在乎電腦所處理出來的畫面效果,而不重視其設計本身的藝術氛圍。同樣,學生在設計時用于電腦效果表現上所花的時間大大超過設計方案構思的時間。電腦技術其本身特點也在一定程度束縛了設計思考過程中“幻想”的翅膀。電腦技術及其軟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也影響著設計的構思,扼殺了方案構思過程中轉眼即逝的設計靈感,讓使用者不得不放棄方案初始階段的模糊性和隨機性,而向電腦“投降”,逐漸地讓電腦取得了“霸權”,設計的主動創造行為被約束,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機器的人”,淪為技術的奴隸,使設計藝術創作變成簡單的工業化“生產”。
在設計教學中,學生過分依賴電腦和沉湎于電腦,忽視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對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要求,最終導致設計分析和修養的降低,這正是現代設計教學中最為擔憂之處。
二、重拾設計徒手草圖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設計徒手草圖實際上是一種圖示思維的設計方式。在某個設計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設計的開始階段,最初的設計意向是模糊的、隨機的、不確定的。通過這樣模糊設計的過程,把各種對圖形設計過程的思考和思維意向記錄下來,最終不斷協調,來達到設計方案的確定。正如著名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說“這樣一些繪畫式的再現,是抽象思維活動的合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們代表的那些思維活動的某些方面展示出來”。而作為電腦來說,在屏幕上顯示那些明確并肯定的點、線、面和形體,就扼殺了方案構思設計階段設計思維的展現,其表達方式是無法替代徒手草圖階段創造性思維活動的。
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和協調矛盾的過程,在這個思維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解析問題,進而對解決問題的答案進行評價。目前的設計教學中這一設計前提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說到底就是學生缺乏想象構思和創造能力,而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更是少之又少。
徒手設計草圖的訓練是對事物具體形象化的思考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在乎畫面的效果,而在乎觀察、發現、思索。強調腦、眼、手、圖形的互動,從中尋求最可行的最佳方案。可見它是培養學生對設計方案的思考,對設計方案的分析以及對設計方案評價等一系列的能力。
三、結語
高技術的確給設計及設計教學帶來了許多幫助,電腦技術帶給設計的變革也毋庸置疑。但電腦不是一切,它無法替代我們的大腦,無法替代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電腦只能是我們設計的好幫手。在設計教學中,加強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通過這種腦與手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加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設計修養,才能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新構思和新創意。
參考文獻:
[1]李立新.設計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8.
[2]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林家陽.設計創新與教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