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芬
【摘要】《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所有學科的公共必修課,通過《大學語文》培養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和文學素養。但近年來,大學語文教師被邊緣化,教學不被重視等等。如何改革《大學語文》教學,重振漢語言的雄風,是每個大學語文教師的責任。只有將人文和教育有效銜接,重構大學語文教育的精神維度,才能讓大學語文課堂散發出光芒。
【關鍵詞】《大學語文》;精神維度;人文精神
《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課,每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語文教育,大多數學生不愿學,教學效率低下。同時,大多數《大學語文》教師也覺得《大學語文》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混亂,教師不愿教的狀態。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如何從傳統語文教學困境中走出來,是每個大學語文教師的職責。只有重新認識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將人文精神與教育相銜接,從精神維度空間讓大學語文課堂成為思想的陣地、精神的家園。
一、精神維度
人文精神維度其實說的就是教育觀的維度。教育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來說,大學語文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欣賞能力、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而廣義來說,大學語文教育除傳授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身心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身心發展就是人文精神維度的內容。大學語文課堂不僅要傳授學生漢語應用的技能,聽說讀寫的能力,更應該擔負起培養身心健康、人文素養高、視野開闊,有責任、有愛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大學語文教師應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構建多元的精神空間,使用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深入思考,實現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高。
二、大學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大多數大學語文教育缺失人文精神培養,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教學重點不明確,普遍陷入困境。大學語文教師被邊緣化,認為存在與不存在沒有差別。只有認清形勢,重新樹立人文精神培養的旗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才能重振大學語文教育的雄風。
(一)大學語文課受重視程度不高
新一輪應用型轉型發展,逼近許多高校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更改,許多高校將《大學語文》列為公共選修課,而《大學英語》仍為公共必修課。雖然說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但因為開設時間比較長等原因,受重視程度并不高。另外,近年來,理工類專業人才市場火爆,社會上普遍認為人文學科不能帶生產帶來原動力,造成了輕母語、重技術的現象。
(二)大學語文教學重技能培訓
受就業市場的影響,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重視漢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格外重視學生的工作就業技能培訓。有些高校將大學語文當成電子技術課一樣實施案例教學,用一些文書上、商業行文等進行實踐教學,完全忽略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種人文精神的缺乏教育是嚇人的,培養出來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滿足欲望強,人文精神是人類全面發展的一個維度,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
(三)大學語文教師邊緣化
大學語文課不受重視,造成教學課時被削減,研究課題被減少,大學語文教師被邊緣化。許多理工類高校校級層面領導都認為,大學語文方面的課程,開與不開沒差別,大學文方面的研究經費全部應用于專業性強、新興邊緣學科,師資引進停止。這些都造成了大學語文教師師資水平下降,專業型、高水平的大學語言教師越來越少。
三、大學語文教育精神維度的構建
大學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受重視,大學語文教師自身人文素質不強,教學過程中人文情懷、現實關懷和歷史意識不足。只有克服種種原因,加強這三方面的教育,重構大學語文教育的精神維度,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精神維度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情感,是人類文明進度的表現。大學語文教育人文情懷的培養離不開大學語教材中的經典作品。通過開展人文經典作品賞析,大學四年100部經典作品背誦等形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的養成是日積月累的,是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潛移默化的,學生只有閱讀足夠多的文學作品,才能養成這種人文素養。例如,《禮記·大學》,就是一部教人明理,明天下,再推己及人的做人道理。李密的《陳情表》,就是教育學生要有感謝祖國母親養育之情,再到感激父母養育之恩,這種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孝道”。
(二)歷史意識
歷史讓人銘記,歷史讓人敬畏,只有能記住歷史,反省歷史的民族才會被歷史記載。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見證,是歷史的教科書,透過歷史我們可以自豪,我們也要懺悔。大學語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歷史觀,通過結合文學作品,挖掘隱含的歷史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郭沫若的《天狗》,不了解當時的歷史,不了解五四時期的故事,學生是理解不了這篇文章的。全詩三十八行,共一百七十八個字,每句詩我“我”字打頭,行文氣勢澎湃為,讓人振奮。但如果理解了五四時期的五四精神,五四新人才所具有無限的能量,學生就明白了天狗形象的真正意義了。
(三)現實關懷
現實總是最復雜的,有時殘酷,有時美好,昨天的歷史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就是今天的現實。我們應該從文學經典中吸取精神養分,培養自身的文學修養。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建立起人類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的精神關聯,通過文學作品嘗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經典名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泣下!”,多少代國人為之義憤填膺,那種為國、為家的遠大抱負沒有實現的情懷。
參考文獻:
[1]藺熙民.開啟民族傳統文學的人文視域一一大學語文傳統文化精神培養途徑芻議[J].大舞臺,2011,(5):209-210.
[2]宋園園.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一一大學語文教育滑坡的原因及解決途徑[J].探索與爭鳴,201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