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要】民事訴訟證據交換制度發源于英關法系的證據開示制度,是民事訴訟審前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訴訟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有重要意義。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確立了我國的證據交換制度,證據交換制度的建立,對于完善我國民事審判程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證據交換;特征分析;我國證據交換制度現狀
一、證據交換制度的概念
“證據交換”是我國法院系統在進行審判方式改革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創造性的做法,經過民訴法學界和審判實務界的不斷研究、實踐和推進,形成了我國民事訴訟中證據交換制度。英美法系的證據開示制度(discovery)是我國證據交換制度的原型,但兩者在理論構成和實踐操作上存在諸多差異,英美法系的證據開示制度包含的內容比我國證據交換制度包含的內容要寬泛,不能將兩者簡單的等同起來。
二、證據交換的特征
(一)證據交換主體的特定性
從證據交換的主體上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是證據交換的主體。從證據交換的定義和設置目的來看,證據交換的進行就是為了滿足當事人之間彼此交換證據這一需要而設定的,因此當事人是證據交換當然的主體。從證據交換制度的淵源來看,證據交換制度根植于英美法系訴訟中采取的對抗制,在證據交換中,法官處于消極、中立的地位,當事人和代理律師推動程序的進行。
(二)證據交換內容的法定性
在證據交換制度的產生和完善的過程中,出現過當事人濫用證據交換程序或者利用證據交換程序拖延訴訟、拖垮對方當事人以贏取訴訟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民事訴訟的成本增高和民事訴訟的效率降低,這與證據交換制度的設立目的相違背。 (三)證據交換結果的制裁性
證據交換制度是審前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證據交換的內容和證據交換的結果兩部分組成。證據交換制度的結果是不進行證據交換所面臨的訴訟上的利益和制裁。這既是證據交換制度對當事人的一項否定性評價,也是保障證據交換正常有序進行的措施。 (一)基本內容
l.證據交換的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7條規定:“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人民法院對于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后、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2.證據交換的主持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9條第1款規定:“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3.證據交換的時間和次數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當事人申請交換的,時間為庭審前;人民法院依職權組織交換的,時間為對方當事人答辯期屆滿后至庭審前這段時間。該規定第40條第2款規定:“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4.新證據的交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1條、第44條的規定:一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包括:(l)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新發現的證據;(2)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準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二審程序中的新證據包括:(1)一審庭審結束后新發現的證據;(2)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準許,二審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準許并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二)我國證據交換制度的司法實踐
2000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制定的《審前準備操作規則(試行)》,創設了類似美國審前會議制度的“預備庭制度”。預備庭針對復雜疑難或新類型案件進行審前準備,指導當事人舉證和交換證據,并歸納確定爭點,可以依照規定做出調解書以及撤訴裁定,但不進行質證、調查和詢問。2003年8月底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出臺了《審前程序工作規程》(試行),規定了審前程序包括訴答程序、審前證據交換和審前會議三個方面的內容,并對證據交換做出了完善的規定。
公正和效率是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主旋律,改革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尤其是證據制度尤為重要。民事證據交換制度是我國證據立法以及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焦點之一,建立完善的民事訴訟證據交換制度是完善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需要,對于實現民事訴訟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