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識字教學是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大家都在探索的一項課題。識字教學一直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識字量不足,識字能力低下,勢必會成為阻礙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瓶頸。據心理學家研究,兒童語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在4- 9歲。孩子進入小學第一學段正處于接觸有形文字的時期。兒童的識字量越大,詞匯量越大,思維越發達。兒童大腦中事物的畫面越豐富,記憶越牢固,表達越清楚生動。如果在這一時期能夠有效地刺激兒童的神經系統和語言器官,就可以更大限度地開發語言能力的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如果每節課學生都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生字,肯定會覺得枯燥乏味,繼而產生厭倦情緒,從而降低識字效率。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識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著手,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調整與改進。
識字教學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學習興趣為前提,教材為基礎,研究開發低年級識字教學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多樣的精彩的識字方法,讓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戲的快樂,思維創新的快樂,互相幫助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促使識字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口語表達、閱讀水平、寫字寫話能力的提高。從而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目前常用的識字教學方法通常有集中識字和隨課文分散識字兩種類型,這對低年級學生的接受需求來說不夠豐富,還需要結合教學經驗不斷開拓新思路與新方法。
一、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孩子的集中注意力時間較短,教師要利用他們的無意注意,讓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識記生字。應設計多種趣味識字法,如:“編故事識字法”、“謎語識字法”、“編兒歌識字法”、“編順口溜法”等等。
眾所周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的更多的是引導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識字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將已經學過的部件、識字方法遷移到生字的學習中去。
1、第一次指導學生認識漢字,要給學生以強刺激,使學生對字的第一印象強烈。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利用聲音、圖像、動作、情景等加強漢字與事物的聯系,以加深對所認漢字的第一印象。
2、采取多種方法復現。鞏固漢字最好的方法是復現,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語言環境中多次見面。要重視在游戲中、活動中鞏固認字“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見面就成了好朋友。”發揚同學間互相激勵、互相幫助的作用。鼓勵學生從身邊、從書報上找到剛認識的字,在語言環境中及時鞏固認字
3、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如圍繞一個專題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指導學生自創“識字樂園”、“識字百箱”等;隨時將課內外認的字剪貼成冊;或寫成卡片裝進識字箱,經常利用字卡鞏固識字。
4、開展“好書伴我讀”,利用閑暇時間讀書、讀報、講故事,把課堂延伸到家庭。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在口頭組詞中、在生活各種場合中,留意學生的復現,做鞏固認字的有心人。
二、確定生字音、形、義的難點,在教學中側重引導
在課堂教學中,對生字音、義、形的教學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據難點有所側重。有時教師為了教學的全面性,將每個字的音、義、形都進行講解,其實這恰恰淡化了這個生字的重要記憶點,使學生無法分清這個生字的側重點到底是什么。還進行了字音的練讀,對字形也有了一定的認知鞏固,一舉多得。
三、多種形式復現生字,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
1、創設情境,挖掘潛能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道:“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創設一定的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能。 “立刻會被翩翩起舞的蝴蝶團團圍住”這句話,其中的“圍”是個生字,可以讓學生扮演蝴蝶和游客進行即興表演,學生情緒高漲,識字興趣很高,了解到圍住是聚在一起包圍著某樣東西的意思,再看“圍”字是全包圍結構,學生們在歡樂中牢牢記住這個字,比硬生生地講解要好得多。因此教師應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運用游戲呈現生字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呈現形式越多、越新,實際的效果越好。如“送字寶寶回家”:先在黑板上張貼帶有拼音的漂亮小房子,然后把定有生字的各種小動物發到學生手里,比比誰能最快最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家。利用游戲不僅鞏固了新字,還復習了舊知識。不同的游戲,作用也各不相同。如為了區分一些形近字:已一己,牛一午,緩一暖,到一倒,戶一尺,學生根據教師讀出的字相應地舉起左手或右手,這樣不僅識記了生字,還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氛圍中做做運動,放松一下心情,學得快樂。游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動中記。
四、及早閱讀,以讀促識
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受用一輩子。”學生學習拼音的目的是識字,識字到了一定的數量才可以讀書。這就是說,閱讀要等掃清了文字障礙才可以進行。而這樣一來,學生識的字不能很快地給他帶來閱讀的快感,識字變成了一種無趣的勞作,效果自然不會很好。所以在新生入學一個月學完拼音后,就應該開始引導他們開始讀書。先從拼讀一句話開始,逐漸擴大到讀一段話。學生從拼讀中發現了,讀書可以讓他們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讀書過程充滿了無限的樂趣。我借機因勢利導,利用早自習和下午上課前的時間給他們讀兒歌、讀童話故事,用優美的故事感染和吸引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對昕老師讀書感到不滿了,因為每次老師總是讀一點,聽得不過癮。如果自己能讀書該多好啊!學生們的讀書欲望被調動起來,這時從圖書室借來拼音讀物,鼓勵他們試著用拼音去讀。請讀的好的同學讀給大家聽,我在班級設立了“誦讀步步高”評比欄,學生讀書的多少一目了然,使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形成你掙我比的局面。我還在家長會上講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請家長每天抽時間傾聽孩子讀書,以獎勵的方式給孩子們買兒童讀物。在家長們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班的學生不但有了愛讀書的好習慣,而且許多同學有了自己的藏書。因為有了讀書的愿望,學生對學習識字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許多學生,除了能完成課本中的識字任務,還通過讀書識記了好多字。在讀書寫話中,我也提倡少用拼音多用漢字,并且經常夸獎那些寫字多的學生,激勵大家多識字。
五、在課堂上落實寫字指導
如果說學生認字有時可以“無師自通”,而學生寫字大多是零起點,一定要“有師指導”。指導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字形,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容易寫錯的筆順,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導后,要讓學生練寫,練寫的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注意寫字的質量,要一個比一個好。練寫完畢,要進行講評,哪個字寫得好,哪個字不夠好,哪個筆畫需要怎樣寫,這樣寫字才會有效果。
最后,同行前輩們會繼續共同研究探討,繼續完善、升華語文識字教學,希望給學生的語文識字學習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