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詠梅
漫長的職業生涯幾乎占據整個人生的一大半,能否科學規劃職業生涯,不僅關乎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還關系著個體價值的實現程度。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后直接進入職場,但這時的他們還未成年,對自我、人生、職業、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認知基本處于懵懂、迷茫階段,幫他們科學規劃職業生涯,職業院校責無旁貸。
格局決定眼界,眼界決定出路。幫助中職生規劃職業生涯,關鍵是要幫助他們放眼長遠,以大視角切入人生,使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首先,要幫學生認識人生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在人的一生中,職業雖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的成功不是簡單的事業有成,而是源于自身的和諧;而自身和諧則源于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系、穩定的事業等。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學生有可能誤把職業當成人生的全部,把人生幸福和成功的標桿完全寄托在職業生涯之中,很容易成為一個為了事業而忽視生活要義的工作機器。若能讓學生學會在大的人生格局背景下去規劃職業生涯,心境會更開闊,不會拘泥于一點而無法自拔;心態則會更趨平和從容,少了一些執拗和極端,更容易提高幸福指數和成功概率。
然而,“人生”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以中職生的年齡未必能高屋建瓴地以看棋盤格局的眼光來看人生大局。學校可以結合職業規劃課開設專題講座,還可結合語文等人文學科,通過賞析文學、電影作品等,讓學生在別人的人生故事中學習間接經驗,進而對人生這個大局有更深的理解。
其次,要幫學生認知自我。認知自我,于自身是自知的智慧明達,于競爭則是百戰不殆的前提。人貴有自知之明,所以,在規劃職業生涯之前要幫助學生認知自我。
正值青春期的中職生,需要教師幫助其提高認知能力,既不能盲目樂觀、驕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因此,要幫中職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讓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己,學會自我調節和完善人格。學校可以開設心理輔導課,為學生普及心理學知識,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人格類型等,撥開自我認知的迷霧,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在人生的棋盤上走好每一步。
最后,幫學生認知專業。一般來說,學生在校所學專業基本決定了今后的職業方向,所以認識專業對規劃職業至關重要。學校可開設專題講座,讓學生一入校就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個全面認知。從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設置,到專業涉及的相關行業、職業,學生都要有所了解,并在頭腦中構建一個專業、職業網,讓學生學習專業、選擇職業時都明白其在網中的位置。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站在職業院校學習的起點,展望未來職業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