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順柳
敬業,作為公民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體現的是個體對其工作職責的積極態度。
一、教師方面:樹立教師職業理想,提升教師敬業精神
樹立教育職業理想是敬業的前提。職業信仰就是熱愛自己的職業,一個有職業信仰的人,是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人。工作中要樹立從業一行愛一行的敬業意識,要兢兢業業的工作,職業信仰最需要虔誠的敬業。羅賓斯曾經說過:“只有那些找到了自己最熱愛的職業的人,才能夠徹底掌握自己的命運。”教師要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師是否尊重自己的職業和崗位,是否認同教育事業的“崇高國家使命”,是否追求教師崗位的職業價值,是教師敬業的關鍵。如果沒有價值認同,就不會有奉獻于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職業認同的深度有多少,敬業的動力就有多大。因此,教師敬業精神的培育要從樹立教育職業理想和培養職業認同感入手。
積極履行崗位職責是敬業的核心。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因此教師的核心任務就是發揮敬業精神,積極履行崗位職責。崗位職責中重點要把握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統一。老師重在“教書育人”,兩者都得兼顧,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校方面:加強學校綜合管理,夯實教師敬業基礎
學校要重視教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教師事業的發展必然要重視教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黨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來改善教師的待遇,教師地位逐步提高。但是橫向來看,教師職業的平均收入仍然處在社會中較低的水平,教師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對稱回報。學校應該多方努力,保障教師工資的正常增長,提高教師待遇和福利,同時營造積極氛圍,在學校的決策和管理方面鼓勵老師參與,提高教師的學校地位,增強教師的社會影響力,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給予教師更加人性化的關懷。這樣,教師才能在學校和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真正接納自己的職業,自覺的提高自身的愛崗敬業精神。
建立科學的教師敬業考核和激勵機制,防止“重業績,輕品德”。學校還要善于運用系統工程的思維方法,從管理、教學和生活等方面為教師愛崗敬業的形成建立科學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制度建設中應該充分綜合社會、家長、學生和教師自身等多個方面要素,力求多維度全面客觀的對教師個體的敬業情況進行科學的考察,考核結果與教師的榮譽評定、定級晉級、職稱評審及工資待遇等相銜接,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同時,學校考核和激勵制度建設中也應該充分考慮到校方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建設特色,不可脫落實際和實效。
三、社會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同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共同塑造教師職業榮譽感。國家的興衰取決于教育,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師。因此要推動教育事業更好發展,社會應該不斷增強教師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文化多元、價值觀多元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便如此,社會應該重新確立對教育的權威認知,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泛濫,重拾教育的終極追求即追求人的平等、自由的屬性,重新審視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教師的職業自豪感,以和諧社會的理念,引導老師堅守自己的職業信仰,共同塑造教師職業榮譽感。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合理看待教師奉獻精神。從古至今傳承的集體主義思想,始終把無私奉獻作為個人品德的重要內容,而對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看得更重。因此,要求教師甘于奉獻、樂于奉獻變得很普遍。但是,教師首先是一個基本的人,一個有著基本欲望與利益訴求的普通人。我們不應該過份苛求教師超脫世俗,無欲無求,應該平等的對待教育行業,對教師一視同仁。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