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堆七
連南民族小學是1982年復辦的一所全寄宿制小學,以全縣農村瑤族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探索發展民族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加快培養自治縣少數民族人才為宗旨。學校以“管理規范,基礎扎實,特色鮮明,和諧發展”為辦學目標,現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展示民族教育的窗口學校。
一、打造團隊,加強寄宿學校的管理
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學校,要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必須做到寄宿生管理上“有愛心、有耐心”;后勤保障上“熱情、到位”。為此,學校成立了校長主管、分管副校長為負責人的寄宿生管理機構,建立了校長→分管領導→值周組→班主任→學生代表參與組成的內宿生管理架構。學校實施分層、分級管理,自上而下逐一落實,做到層級分明。把全體教師分成九大值周組,由學校領導擔任值周組組長,學校行政人員或骨干教師擔任副組長,實行24小時值班制,包干管理,責任到人,協調有序。在學校管理中處處盡顯教師的奉獻精神,教師即為人師,又為學生之父母。學生病了,值周老師送至醫院治療,精心呵護學生。有時甚至陪學生打點滴到深夜一、兩點鐘,第二天仍然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值日時一天工作十七、八小時是常見的事情。因此,在當地中,人盡皆知在民族小學任教的老師是最辛苦、最累的。但我們的教師一直無怨無悔,樂在其中。
二、加大投入,完善寄宿設施設備
學校本著“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堅持標準、量力而行”的原則,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切實把學校建設成最安全、溫暖,群眾最放心的地方。2007年學校實現擴建后,持續投入資金完善生活設施設備:為了解決學生宿舍不足的問題而興建的女生、男生公寓,分別于2009年、2010年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學生住宿條件。之后,又投入近100萬元資金,為學生公寓配備了空氣能熱水供水系統,讓學生擺脫了拿桶排隊花很長時間打水沖涼的狀況,全校告別了用鍋爐燒煤沖涼的局面。為了改變學生因飲水困難而直接喝自來水的局面,學校在學生公寓、教學區共安裝了多臺電熱開水器,確保學生能喝上干凈、衛生的飲用水。本學年開學前,將廚房炒菜設備由原來燒煤改為燒環保油,實現了全校范圍內所有設施設備都不用燒煤的轉變,真正做到了節能、減排,環保。
三、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寄宿生的自理能力
為加強我校德育管理,我校不斷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機制,建立學校領導→學校政教處→班主任→科任教師→值周教師→學生總值日生的層級管理構架,實現德育“全員管理、全程管理”。學期初,學校利用一個月的時間,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民族小學一日常規》等。我校依據《民族小學學生一日常規要求》對學生進行管理,抓細抓實,學校的內務管理要求做到“九個一條線”,既被子、蚊帳、鞋子、桶等生活用品統一方位,排成整齊擺放成一條線。學校積極構建“自我管理”模式,是我校少先隊組織建設的一大改革和創新。學校少先隊大隊設立總值日生崗、文明監督崗、兩操崗、衛生崗,在班級中設立班級委員會,形成了學校領導、值日教師、生活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管理網絡,遵循“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提高了我校寄宿生管理的效率。學校每學期都按計劃成立籃球、乒乓球、書法、繪畫、舞蹈、刺繡、唱卡拉OK、閱讀、棋藝瑤族歌謠、瑤族藝術體操與民族傳統體育等課外興趣活動小組。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生活的情趣,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而且減輕值周組工作的壓力。
四、增強安全意識,確保師生平安
一直以來,學校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設施,完善安全制度及各種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努力促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學校利用班會、隊活動、活動課、學科課、學校廣播等途徑,通過講解、演示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定期加強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學校食品、交通、校舍、消防,教育活動等五大安全工作組定期對安全工作進行專項排查,建立安全隱患臺賬,發現問題立即責成相關責任人,實行限期整改和責任追究。為了增強師生自護自救能力,學校堅持每學期開展安全疏散演練1-2次以上。通過演練,提高了師生緊急疏散避險的能力,很好的達到了演練的效果。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直以來都沒有發生過安全責任事故。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