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瓊
創新經營,打造農商發展新戰略——2015年國際農商品牌發展論壇
吳琦瓊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融入到各個領域,特別是“互聯網+農業”給農民帶來了新機遇。9月19日到20日,由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主辦的“2015年國際農商品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構建農商融合平臺、搭乘融企對接快車”,來自15個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有關地方政府代表,農商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等共300多人參加論壇。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農商如何發展,并聚焦農業商業的新戰略、新模式、新技術、新農合,探討如何通過跨產業,跨區域融合互動,構建資源集約,優勢互補,價值提升的農業新興模式,開拓品牌未來發展的新道路。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在演進中強調指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社會各界要增強品牌意識,共同營造品牌發展良好氛圍,促進農商產業做大做強。論壇提出,農商領域要通過模式創新、深度融合,來實現資源利用、科技應用、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規模整合,推動農業需求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戰略調整,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從而提升我國農業品牌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知名商標品牌數量在世界知名品牌排行榜中雖然穩中有升,但與我國的快速發展仍不相稱,尤其是在品牌數量、品牌價值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這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必須加大對企業的品牌意識的強化,引導企業強化品牌建設理念,增強品牌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企業牢牢抓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本次論壇特地增加了政府展示環節,各地區優質農產品、品牌龍頭企業在現場進行展示和品鑒,通過全面展示我國農商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增強發展信心,鼓舞發展士氣,向全球的參與者展示中國的優質農產品。
除了打出國際性大品牌之外,對于一些中小企業的品牌建設和發展,來自印度的羅坎德拉坎特·薩朗吉先生在談話中談到:“我們如果能夠支持那些中小農戶,讓那些中小企業在食品加工行業中進一步的加強自己的品牌建設,這樣的話,我們能夠進一步的去促進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

現代農業不僅僅是指農業生產自身要素的集合、規模的擴大、管理和組織方式的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它在產業形態上形成與商業的融合。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把“重農主義”與“重商主義”結合起來,實現農商經營一體化,把農業產品的品質提升起來,把商業的品牌優勢發揮出來,把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凸顯出來,進而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農商創新融合正成為一種大趨勢,成為農業品牌戰略實施的必由之路。
對于我國大宗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農業部對外貿易部主任倪洪興認為大宗產品保基依然必須靠自己。“但是大宗農產品大量進口,本身可以騰出大量的資源,為我們特色農業,我們的小中產品,我們的多元化,我們農產品加工增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提供了余地。這個是今后我們發展的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倪洪興說。
農業目前涌現出的模式和各種布局,仍然處于摸索和創新階段,要接受時間、互聯網技術和產業鏈變革考驗。如何國家大政方針對當代農商的政策紅利,充分利用我國制度優勢,合理運用行政資源,為農商發展創造便利條件,普洱市委書記衛星以普洱為例,讓大家講述了普洱利用其自身的生態特點,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把發展莊園經濟作為創新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突破口,引資金、引觀念、引管理、引技術、引市場。結合“農業商業模式新案例”及“商業模式新思維”,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走出了新的品牌格局,普洱品牌模式、莊園模式、產業模式都值得借鑒和思考,政府職能的轉變的革新,“普洱高原特色農業新模式”的思考和布局,該模式不僅實現了模式創新,也實現了理論創新。
“品牌就是知名度,美譽度,品牌就是影響力,競爭力,誰擁有了品牌,誰就擁有了財富,就能領跑發展。”衛星說,“把特色農業打造成品牌農業,讓消費者從認知品牌,信任品牌,到依賴品牌我們做了三件事:努力提升打造天賜普洱地域品牌;全力推進路網,航空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路、鐵路、航空綜合一體交通網;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動農商融合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人和任何行業,都不應忽視互聯網的強大功能。如今農業現代化與“互聯網+”均已成為國家戰略。如果說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要依靠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來實現,那么農業流通的現代化則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來實現。而我們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充分利用我們的“優質農產品信任系統”為參與企業提供便利條件,旨在搭建“互聯網+農業+渠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從而確保所有產品的可追溯性,這不僅重塑了農業企業管理模式、產品銷售管控模式、供應鏈發展模式及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全產業發展創新,還重塑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
會上,衛星還以普洱咖啡交流中心為例,分享了普洱構建“互聯網+”品牌的營銷模式。以云南普洱茶交流中心和云南咖啡交流中心,對產品提供交易,交收,結算,倉儲物流和金融等服務,打造O2O商品交易模式,今后發展也是一個金融產品,推動農產品向金融理財產品發展,打造普洱茶和普洱咖啡市場風向標和價格晴雨表。




農商發展中最根本的是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增長方式問題。在掌控農商發展節奏的同時,要從“一路一帶”的戰略高度,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科技時代,任何行業都不能有短視行為,要經得起眼前經濟利益的誘惑,尤其是農業,否則將會帶來整個行業的塌方,要確立俯瞰天下的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要清楚地看到我國“一帶一路”的高端布局、頂層設計的時代背景和國際布局的深遠思考。
來自國務院“一帶一路”工作小組負責人,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巡視員歐曉理表示:“‘一帶一路’的推進也將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為中國的農業走出去創造新契機。加強在座的農業的合作,它為我們國內提供更多的選擇的需求。”
通過農商模式創新,可以整合、重構現代農業產業鏈,增強產業競爭力。現代農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競爭,也正日益轉化為產業鏈競爭。當前,優質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市場已經出現了這種趨勢,現代農業產業鏈的服務環節日益成為農業產業鏈或價值鏈的主導者,成為產業鏈資源整合、優勢集成的組織者。農商融合正是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依靠創新模式重構農業產業鏈,帶動品牌農業升級發展。
論壇期間,多位與會專家還對我國農商發展的諸多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激烈交鋒。全面闡述我國農商現狀及發展路徑。旨在為我國農業產業和農經企業搭建一個了解國家產業大政方針,掌握國內外產業發展動態,開拓現代新農業創投渠道,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高層次互動、交流、共享的對話平臺。北京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首次闡述食業產業的概念,結合農業、供應鏈系統及餐飲企業的發展現狀,與其他專家探討大食業的產業發展,倡導食業正循環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