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術和鼓膜切開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較
郝智慧
(山西省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山西臨汾041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較采用鼓膜置管術和鼓膜切開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之間我院收治的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患兒20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前者采用的手術方式為鼓膜切開術,后者采用的手術方式為鼓膜置管術,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與并發癥情況。結果:在病程≤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治愈率為55.4%,均小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8%,治愈率為67.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病程>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3.4%,治愈率為9.8%,均小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4%,治愈率為29.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遠小于觀察組(12.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時,鼓膜置管術與鼓膜切開術相比雖然療效良好,但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預后效果較差,臨床醫師應綜合考慮患兒的病史、病情、病程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促進患兒康復。
關鍵詞鼓膜置管術;鼓膜切開術;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64.21
作為一種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特征主要有聽力下降和中耳積液等,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1]。該病的發病人群主要為兒童,以注意力不集中或聽話遲鈍為主要表現,如果患兒病程較長,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很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且出現不可逆的聽力障礙,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必須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取合適的手術方式。我院研究并比較了鼓膜切開術與鼓膜置管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之間我院收治的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患兒200例,均與有關的診斷標準相符合,將其按照隨機方法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3~12歲,平均(7.6±3.1)歲;雙耳發病33例,單耳發病67例,其中左耳35例,右耳32例,共133耳;病程2~11個月,平均(6.2±2.8)個月。觀察組患兒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4~11歲,平均(7.4±3.4)歲;雙耳發病35例,單耳發病65例,其中左耳32例,右耳33例,共135耳;病程2~10個月,平均(5.9±2.6)個月。所有患者均表現出程度不同的耳脹感、耳鳴、耳痛和聽力下降等癥狀,體位變化時癥狀也隨之變化,咽鼓管吹張通氣不良,患耳鼓膜活動不良。一些患兒搖頭時能聽見水聲,檢查發現鼓膜內陷,顏色發暗或呈琥珀色,鼓膜活動受限,偶爾可見氣液平面。患兒的純音測聽結果顯示其骨導正常,下降的言語頻率氣導在35~55dB之間,聲導抗圖呈B型鼓室導抗圖。所有患兒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在兩組患兒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
1.2 治療方法
進行手術之前,在兩組患兒的外耳道處滴入75%乙醇進行消毒,在耳內鏡下開始手術操作,幫助患兒保持仰臥位,實施全身麻醉,接著分別進行手術。對照組患兒采用的手術方式為鼓膜切開術,主治醫師于患兒的鼓膜前下象限底部切開鼓膜,做出切口(呈弧形),切刃深度與鼓膜的傾斜情況相當,避免切刃過深,將積液采用吸引器吸出。完成手術后定期進行咽鼓管吹張,頻率為每日1次,需要連續治療1周。觀察組患兒采用的手術方式為鼓膜置管術。主治醫師于患兒的鼓膜前下象限將鼓膜切開,做出切口(呈十字形),將鼓室內的分泌物采用吸引管吸除干凈,用地塞米松與糜蛋白酶沖洗鼓室,采用鼓膜置管器將骨膜通氣管置入鼓膜切口處,吸出其中的積液,留置鼓膜通氣管的時間大約為6個月,可觀察患兒具體情況的變化,對時間進行調節。完成手術后,兩組患兒均采用抗生素進行常規預防感染治療,給予滴鼻液進行滴鼻治療以及沐舒坦、糖皮質激素、抗組胺等,術后復查頻率為每周1次,由手術醫師對患兒的耳內積液情況加以觀察和了解,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征、臨床癥狀以及鼓室導抗圖分型變化進行觀察,記錄治療期間發生并發癥的情況,掰開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和鼓室硬化。分別比較兩組中病程不同的患兒的臨床療效,以及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2]。
本次研究的療效評價標準為:患兒經過治療后,其體征、臨床癥狀與有關檢查結果均沒有得到改善的為無效;患兒經過治療后,其體征和臨床癥狀顯著緩解,鼓室導抗圖變為C型或者恢復至As型的為有效;患兒經過治療后,其體征和臨床癥狀均完成恢復正常,鼓膜形態無任何異常,鼓室導抗圖恢復為A型的為治愈。有效例數與治愈例數之和與總例數的比即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時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8.0,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均數±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計量資料,其組間比較則分別采用x2與t進行檢驗。如果P<0.05,說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病程不同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在病程不大于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4.8%,治愈率為55.4%,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8%,治愈率為67.0%,均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在病程大于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3.4%,治愈率為9.8%,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4%,治愈率為29.5%,均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病程不同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耳)
對照組患兒發生感染3耳,鼓室硬化2耳,并發癥發生率為3.8%;觀察組患兒發生感染7耳,鼓膜穿孔不愈3耳,鼓室硬化7耳,并發癥發生率為12.6%,遠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耳黏膜分泌障礙與咽鼓管功能缺失是引起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其臨床癥狀具有特異性,表現為中耳內有非化膿性積液滲出,目前尚無明確的病因,通常認為是機體侵入病毒導致咽鼓管功能障礙。由于小兒的咽鼓管尚未發育成熟,受到外界刺激后,中耳黏膜無法有效吸入中耳內排出的氣體,無法平衡內外壓力,外界壓力明顯高于中耳內氣壓。中耳黏膜管壁受到壓力影響,其通透性急劇增加,會滲出血清,產生的積液中有大量病菌,耳內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除了會損害聽力,引起聽力功能障礙外,嚴重時還會使患兒喪失聽力,具有極大的危害性[3]。
臨床中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時,若患兒病程在三個月以內,且病情較輕,一般事實保守治療,避免引起有關的并發癥和增加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若患兒病程大于3個月,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鼓膜切開術可直接將積液吸出并徹底消毒殺菌,操作方便簡單,治療周期不長,能徹底治療病變處,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鼓膜置管術通過留置導管將積液逐步排出,通過諸如藥物使中耳內外壓維持平衡,使咽鼓管功能盡快恢復,治療過程溫和,療效顯著,然而很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4-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病程≤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8%,治愈率為55.4%,均小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8%,治愈率為67.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病程>6個月的患兒中,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3.4%,治愈率為9.8%,均小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4%,治愈率為29.5%),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8%,遠小于觀察組(12.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劉暉[6]在《鼓膜置管術和鼓膜切開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對比》中將88例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4例)與觀察組(44例),對照組實施鼓膜切開術,觀察組實施鼓膜置管術。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81.82%)遠低于觀察組(97.73%),并發癥發生率(6.82%)遠低于觀察組(22.73%),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與本次研究得到的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說明采用鼓膜切開術與鼓膜置管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其優缺點不同,所以在治療時臨床醫師應綜合考慮患兒的既往病史、病情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病程在3~6之間的患兒,采用鼓膜切開術不僅療程短,且操作簡單,術后不必置管,并發癥發生率低,有助于患兒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徐雋彥,劉春麗,倪立群. 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對比[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5,(1):21-23.
[2]趙斯君,彭湘粵,匡玉婷,等. 不同年齡腭裂患兒鼓膜置管術對分泌性中耳炎恢復的影響[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3(22):1017-1019.
[3]岳勝清,徐開倫,任賢靈,等. 鼓膜切開加置管術聯合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 瀘州醫學院學報,2012,15(6):605-607.
[4]田磊,陳向軍,李國義. 腺樣體低溫等離子消融同時行與不行鼓膜置管對分泌性中耳炎療效的影響[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415-417.
[5]王新國,肖君,劉昕. 咽鼓管置管術與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療效比較[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4,(6):311-313.
[6]劉暉. 鼓膜置管術和鼓膜切開術治療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對比[J]. 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