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
將論辯教學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是為了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轉化為適用于整個班級的學習活動。通過討論、質疑、資料收集、課堂辯論等環節,達成讓學生提升思辨與表達的能力,產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具備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從而建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論的方面
《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政治教學要根據課程目標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選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情景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依據課程標準,在思品課堂上,我們要把課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學生保持新鮮感,要讓學生主動去參與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學會競爭與合作。課堂討論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課堂討論有個別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主題必須是鮮明的,時代感強的,必須是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感興趣的,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國家為什么要修改計劃生育條例?中學生應如何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么看待韓國仁川亞運會中國足球、籃球的失敗?中國酒駕、醉駕為什么禁而不止?像這些時政熱點話題就可以作為課堂討論的主題引入課堂。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學生在生活中利于電視、網絡等媒體,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我們利用形象、生動、直觀性強的信息技術,將時政信息、資料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制定一個適合本節課堂教學的討論主題,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天地,提供積極參與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好地增強學習效果。
二、辯的方面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活力及分析問題能力不強,討論容易停留在表面,做不到深入,達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為了對所討論問題能更進一步的理解,使問題本身的知識能對學生形成思想上共鳴,讓學生更好地成長,就有必要進行下一步教學活動——辯論。
1. 辯題的選擇
(1)難度適中。根據學生的具本情況,難易要適中,切莫艱澀難懂、拔苗助長,扼殺學生積極性。
(2)緊扣教學重難點。辯題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利于課堂結構的最佳組合和課文內容的合理安排,使課堂圍繞重難點,掀起教學高潮,涌動學習活力。
(3)根據學生興趣。辯題要選擇有新意、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等認知特征且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信心 和創造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環保等,學生能辯;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學生樂辯。全球性的話題如國際油價下跌對中國石油產業的影響、中國房價的宏觀調控等,難度太大 ,學生不感興趣,也很難深入探究,不宜引入。
2. 情境的創設
辯題的產生必須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所以情境創設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明確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各維度教學目標的落腳點。課堂教學總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是為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和內容服務的,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必須認真學習和弄清學科課程標準中相應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在本課教學中的具體落實。
其次,了解學生實際認知狀況和生活經歷,使用與學生生活和實際經驗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素材。教師所創設的辯論情境當然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狀況,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好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學生熟悉的,是學生個人經歷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東西。我們必須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認知狀況。通過家訪、與學生交談、以及師生共同參與各種活動等各種機會,深入了解學生,積累各種有用的素材和信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并篩選出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挑戰性的、能自由參與探索與辯論資源。
最后,對課程資源進行篩選。把可利用的校內、校外、自然、社區的課程資源以及信息化的課程資源都開發利用起來,這樣我們才可以有大量可供選擇的素材,并從中篩選出最適合的用于創設教學情境。要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3. 方案的設計
設計辯論方案不可隨意而為,可以征求一下學生的意見,也可以多與其他教師進行一些討論,然后再確定辯論的方案,方案要包含辯論的形式、辯論的時間、辯論小結等內容,并做好學生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案。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