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咨詢和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功能,本研究開展了此次心理健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抽取廣州市三所中職學校的學生500人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96份,有效問卷473份,回收率為99.2%,有效率為94.6%。
(二)研究工具
1. 自尊量表( SES) 該量表由 Rosenberg(1965) 編制,共10個項目,用以評定個體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該量表總分范圍是10—40分,其分數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抑郁自評量表(SDS) 該量表由Zung(1965)編制,共有20個項目,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其特點是使用簡便,能夠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
3.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該量表由L.R.Derogatis(1954)編制,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從調查目的出發,本研究只采用了人際敏感因子(反映其人際關系情況),共9個項目,分數越高,表示人際關系越敏感。
二、結果
(一)中職生自尊得分情況
據調查結果發現,中職生的自尊得分為(19.98±4.02),有87.7%的學生屬于低自尊或較低自尊水平,11.2%的學生處于一般自尊水平,僅有0.6%的學生處于較高自尊水平。從該量表的得分情況來看,中職生的總體自尊水平比較低,他們自我價值感很低,不接納自己的現狀,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
(二) 中職生抑郁得分情況
統計結果顯示,中職生抑郁量表(SDS)的得分是(51.19±8.06),SDS的臨界值為53分,這說明總體學生的抑郁癥狀得分較低,有抑郁癥狀的傾向。在調查的學生當中,有36.3%的中職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其中具有輕度抑郁的學生占全部學生的29.4%,具有中度抑郁的學生占全部學生的6.1%,具有重度抑郁的學生占全部學生的0.8%。以上數據說明,中職學校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同學表現出抑郁癥狀的特征,但在有抑郁癥狀的同學當中,輕度抑郁的學生占了大多數,僅有少數學生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郁癥狀。
(三)中職生人際關系敏感得分情況
通過對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人際關系敏感因子進行數據處理,結果發現中職生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為(2.15±0.60),相比于全國常模的得分(1.8±0.7),有43.3%的學生得分高于全國平均分。這說明中職生的人際關系存在一定的困難,人際矛盾壓力大,缺乏一定的人際關系意識和技巧。
三、建議
(一)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中職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日、活動周、拓展活動等方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更多的學生來了解心理學知識和體驗心理活動的趣味性,從而在全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心理老師應該將心理教育工作與班級管理工作相結合,爭取學校德育管理者特別是班主任的支持,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心理健康知識板報比賽等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細化到各班級當中去,與班主任共同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位,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二)建立健全中學生心理檔案,發揮預警干預作用
從一年級開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這是學校心理輔導工作有效開展的必要依據。第一,心理檔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針對我校學生表現出來的普遍問題,教師開展相應的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第二,根據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對存在或可能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個體心理輔導,與班主任相聯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于存在有嚴重人格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及時進行有效干預,必要時向心理咨詢機構或醫院進行轉介。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