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自古文章以立意為高,文章立意高低在于思想,而思想的深度、高度、廣度則取決于思維。一個思維敏銳、視野開闊的人,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縱橫捭闔、如滔滔長江水汪洋恣肆;相反思維鈍拙了,便只能是見到花就只是寫花,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眼下的花了。
一、在品讀課文中掌握各種思維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學生都很熟悉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用它來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類比思維。作為宰相的鄒忌想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可是強行進諫,如果國君不領情,觸怒了龍顏,那可是輕則受辱、重則滅族。那怎么才能做到既盡了自己做臣子的職守又保全自身呢?聰明的鄒忌用到了類比思維。他現身說法,推己及人,用自己與徐公比美而“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類比于齊威王“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從而啟發齊王認識到 “王之蔽甚矣。”以達到進諫的目的。
聽完這個故事,學生應該可以隱約意識到類比思維就是把兩個具有相似點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兩件事情產生的原因相似那么可以推斷它們的結果也可能會相似。這時我們再把類比思維的科學定義:“類比思維是從兩個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關系中受到啟發,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種創造性思維。”這樣學生對它的認識便深刻多了。而如果我們再把書本中更多的運用到了類比思維的例子展示出來給學生,那么他們便很容易在品讀課文中就掌握了這種思維能力。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像“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像《拿來主義》中用大宅子來比喻文化遺產,用怎么對待大宅子中的魚翅啊、鴉片啊、煙槍啊、姨太太啊來說明我們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像《諫太宗十思疏》的第一段通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論述“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像杜荀鶴的《小松》以象征手法通過寫小松表明社會對出身卑微的人才的埋沒……這些課本的例子很淺顯地告訴學生比興等修辭,象征等手法的運用就是類比思維的結果。
同樣,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李商隱的《柳》中學到對比思維,從《過秦論》《六國論》中認識什么是因果思維,從《逍遙游》中讀懂發散思維等等。
二、在體悟生活中強化各種思維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品讀課文中學到了各種思維方法,不一定就能保證他懂得了運用,這個時候,我們非常有必要引導他去觀察、體悟他的日常生活,看看生活中是否也存在這些思維的痕跡,從而在體悟中去強化各種邏輯思維的能力。
比如我們的教室在高高的七樓,有一天,我問學生:“平時能不能一口氣就跑上來?”“能。”“那原因是什么?”“體能好啊。”我接著問:“你說體能好與一口氣跑上高高的七樓有什么關系?”他回答說:“因果關系。因為我體能好,所以我能一口氣跑上七樓也不覺得累。”“非常好。這說明要想一口氣跑上七樓,好的體能是基礎。那么好成績的基礎是什么?”“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習慣,勤奮、刻苦……”學生嘩啦啦地答出了很多。我接著問:“你每天跑樓梯的這個體會可以和寫作文聯系起來嗎?”他笑笑說“可以啊。”我繼續問:“怎么可以法呢?”他馬上尋思:“比如碰到‘堅持或者‘刻苦等這一類作文題,我就可以用我跑樓梯的感受來引出這個話題,還可以把這個話題延伸到學習、人生中去。”
學生回答到這一點,說明他真的在思考了。如果他常常都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多加體察,懂得運用各種思維去思考、分析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那么對這些思維的掌握便更純熟,寫作視角也會逐漸開闊,寫作的素材也更豐富了。
有一個學生在周記中寫了這樣一件小事:今早去買腸粉,因為喉嚨痛不敢吃辣椒,便提醒阿姨不用加辣椒。阿姨爽快地應著,左手卻拿起了辣椒瓶,準備澆下去。還好我眼快,及時把她叫停。阿姨不好意思地說:“你看,都習慣了。一把腸粉裝進盒子就想著加辣椒。”看著阿姨那雙裸露在風中還帶著水跡的大手,我不禁尋思,這得經過多長時間的操勞才有了這習慣性的反應啊。課堂上老師老是會說,“這題都講過好幾遍了,怎么還是錯呢?”我想這錯的原因是不是我們的思維在哪里存在了慣性呢?我得好好去把我那些錯題上的慣性給找出來,及時將它糾正,不然可就要像阿姨那樣,即使有人提醒也差點犯錯了。
這段文字很短,但不難看出這學生有著很強的類比思維能力和因果思維能力。這和他平時的細心體察生活是離不開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必須要引導他們去關心、體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