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書敏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一、巧用主題隊會,豐富寫作內容
葉圣陶曾經說過:“作文教學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殊的事,跟實際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本學期開學初,接到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的倡議通知,全校師生為患病女童羅沛兒捐款。學生接到通知后都表現出極大的捐助熱情,于是我決定召開一次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班隊會。班會的形式、內容、教室的布置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組織、籌備、開展。沒想到,這些年僅十歲的小不點居然有許多的金點子:想到了用牛奶盒做捐款箱,上面還用包裝紙進行裝飾,“小書法家”曾晴在上面寫上“愛心箱”幾個字。擅長畫畫的孔婕和樂煒把黑板布置得充滿溫馨,充滿了愛。班長還讓學生自制了一個信封,里面放上自己的善款和給患病女童的一封信。在幾位愛跳舞的孩子的帶領下,他們還排練了手語操《感恩的心》和詩朗誦。一切都準備完畢了,我們如期舉行了一次完全由學生操辦的主題班會課。這次的班會課出奇的順利,感人肺腑,特別是當《愛的奉獻》的音樂響起時,有的學生居然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這時趁熱打鐵,順勢利導,讓學生把剛才的主題班會課寫下來。并對不同分工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點撥,讓學生各有側重點去寫。由于班會課從頭到尾都是學生在參與,所以寫起來再也不會像以往那樣無從下筆了。
二、捕捉課堂事件,書寫意外精彩
學生是課堂最活躍的因素,因此課堂往往沒有預設性。
本學期中段考試前的一天,我們進行著考前復習。剛上課不久,女同學燁燁突然“哇”地大哭一聲,從座位上彈了起來……連我也被她嚇著了,后來經學生揭發才知道原來是她的同桌小洋帶了一條白色的蠶寶寶回來。一聽這“惡心”的東西,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我也特別害怕蟲子,甚至想到蟲子也會覺得毛骨悚然……我正想喝令小洋把造成“恐怖事件”的蟲子扔掉,并準備狠狠地教訓他一番。突然,我想到:孩子們都是縣城里的娃,根本沒見過蠶寶寶長什么樣子,何不趁機讓他們見識見識一下?況且社會上還用“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一名句來贊頌教師的光輝職業,我怎么能對學生這么粗暴?于是我亂中撥正,決定讓小洋把蠶寶寶拿出來放在講臺上,并讓學生輪流觀察。沒想到我的話音剛下,學生興奮得每人都伸出了兩個“剪刀手”振臂高呼“耶!”小洋還自告奮勇地為同學們講解了蠶寶寶一生的成長經歷,并告訴大家今天的這條蠶寶寶是經過了第二次蛻皮的蠶寶寶。后來稍有點了解蠶寶寶知識的同學也加入了講解中……這節語文復習課就變成了一節生物課。
為了讓學生能把這條小蟲子寫下來,我對學生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可能第二天的考試作文題就是寫小動物的,于是學生紛紛拿起了筆要求馬上寫蠶寶寶的作文呢。三、適時引導體驗,揮灑寫作智慧
體驗的產生,首先緣于體驗者對體驗對象有了切身感受,因此,親身經歷和直接經驗對于體驗的形成具有特殊意義。比如當老師外出學習時,順便帶回當地的特產讓學生見識和品嘗,這往往也是學生最開心的時刻,也是進行習作指導的最佳時機。我以天津大麻花為例,說說我是怎樣讓學生體驗與指導習作的。
先讓學生談談見到老師帶著禮物到教室的內心感受。由于一段時間不見老師,這時的學生有的表現無比出興奮的情緒,有的表現出激動,也有的表現出疑惑……
然后我讓學生猜猜這特產是什么?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以及對天津的了解去猜測,有的說是烤鴨、有的說是果脯、有的說是麻花,總之,這一環節學生會表現得很活躍,充滿了懸念。
接著我揭開謎底出示禮物——大麻花。(猜對學生表現得特別興奮)我讓學生觀察其形狀、大小、顏色等,并發下去讓學生摸一摸、聞一聞,感知其外形特征。
最后是幸福的品嘗階段,我讓學生慢慢地吃,慢慢地品嘗大麻花,并說說其味道與口感。等學生完成以上一系列的體驗后,我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由于有了以上的親身體驗,學生對寫這一過程的感受非常深刻,有的學生寫道:“麻花是金黃色的,散發著濃濃的油炸的香味,我恨不得一口就把它吃下去!”也有的學生寫道:“我沒見過麻花,開始以為它是一朵花,現在才見識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原來它就像一根小姑娘粗粗的辮子!”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