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紅
自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經過十年的實踐,新課程改革已步入實質性階段,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已成為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因素。教師專業發展也成為了我國教育理論界和基層學校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國的一些學者專家和一線的教育改革者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許多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針對該情況,筆者攜同課題組成員,采取案例分析法、調查法等多種方法對教師專業成長與價值取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一、教師專業成長
1. 加強科組、備課組建設,促進教師共同提高
第一,組長負責制。由學校精選科組長、備課組長后,讓科組長、備課組長有足夠的自主權,包括決策權、執行權、評價激勵權等。組長制訂計劃、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確保各項活動有序進行。
第二,加強管理和監督。學校教導處制訂科組、備課組管理制度,要求科組、備課組每周定時、定點、定內容、定主講人開展活動;行政領導掛靠科組、備課組,并參與組內活動,加強工作指導;加強對集體備課情況的檢查,保證備課組活動有效進行。
第三,活動形式多元化。一是通過大量教研活動,即聽課、評課、競賽等形式開展問題會診和同伴互助;二是推精品,即打造精品課堂、精品學案、精品課題等;三是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隨時隨地針對教學問題開展教研活動。
2. 加強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在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上互補互促、互激互進
第一,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要有變通性、靈活性,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時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同時,精選和補充新內容。
第二,集體備課時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智慧發展水平和成長的內在動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應體現在每個教案上。因此,備課時對教學要求及教材進行研究分析,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活動,明確課前、課中和課后要求。
第三,集體備課突出“議”的環節。教案編寫使用包括“草、議、審、用、結”五個環節,其中“議”是關鍵環節,它要求全體教師集體備課時充分討論、集體研議、達成共識、形成教案。
3. 以校本科研為主要手段,引領教師實現從經驗型到學習型再到學者型的轉換
第一,建立教師全員參與課題研究的科研機制。全校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把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課題研究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一種帶著研究意識和角度去進行教學的行為模式,學會在教學中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教學。
第二,創建開放性的科研體制。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定期邀請專家到校指導科研工作并直接參與課題研究;派出骨干教師到外地、外校進行科研交流,謀求共同發展。
4. 以教學競賽為載體,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定期開展多種評優評先和教學比武活動,激發教師的自我發展要求,提升專業成長動力。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價值取向
1. 知識價值取向
知識價值取向是指以提高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為價值追求的專業成長取向。知識取向的教師專業成長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數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基于這一取向的表現就是盲目追求高學歷,現在各地在招錄教師時一般都要求比較高的學歷,以小學數學為例,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許多具有中師、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進修高等學歷教育時,往往選擇中文、政治、教育管理這些比較容易拿文憑的專業,導致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上“有文憑沒水平”的現象十分普遍。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做了重大調整,涉及數學學科中的算術、代數、幾何、概率統計等方面,僅憑初等數學的基礎知識是難以適應教學的。
2. 反思實踐價值取向
教師憑借自身優越的教學經驗,發現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可以通過思考研究,找到相對應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達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最小公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報數,再請所報數字是2和3的倍數的學生站起來,結果發現有學生站起來2次。接著再請站起來2次的學生說出他們報的數字,發現分別是6、12、18、24、30等,這既是2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由此可以引出最小公倍數。數學老師通過反復思考實踐發現,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 群體進步的價值取向
數學教師之間自然、和諧發展是群體進步的價值取向,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高境界,教師能夠相互學習優秀的教學方式、思想教育觀念、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是群體進步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教學文化的體現。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既要科學又要創新,不斷改善文化水平,與其他教師共同討論教學方式。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