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
(大連醫科大學體育教研部 遼寧大連 116044)
醫學院校“體醫結合”處方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①
劉大偉
(大連醫科大學體育教研部 遼寧大連 116044)
該文采用實驗法、問卷調查表、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結合當今的醫學專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未來職業特點,構建以體育與醫學學科交叉與融合,以運動處方教學為創新形式的教學模式。對醫科大學生參與運動處方教學進行跟蹤測評。通過調查后,結果顯示:運動處方教學對醫學生的運動行為影響較大;能有效改善醫學生體育意識和醫療體育素養;實施“體醫結合”處方式教學,既有利于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又能符合當前醫學院校特點的教學體系。
體醫結合 運動處方 教學模式 實踐研究
運動與醫學均以實現人類的健康為目標,兩者交叉結合能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教師根據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與素質來制定針對教學很強的內容與方法,而這就稱之為運動處方教學,同時它也是由學生自我學習與教師因材施教兩者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則是突出學生主體性能,不要求學生對運動技術掌握很精確,本著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方式為目標。它與常規的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不同,是一種可以切實培養鍛煉身體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國現實和未來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醫學,又懂運動的復合型康復治療人才,這不僅能滿足大眾健康服務需求、應對人口老齡化,也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必然趨勢。但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尚未建立“運動與醫學交叉”復合型康復治療人才的培養模式,其根源在于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體系各行其道,缺乏過程層次上的契合。
圖1 “體醫結合”理論體系構架
表1 實驗前后身體機能指標對照
表2 實驗前后身體素質指標對照
2.1 研究對象
采取多級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確定研究對象。對象為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生源范圍覆蓋全國25省區市,按學生意愿和興趣分成排球(男生)和健美操(女生)各2個選項班,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班30人,共計120人。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
2.2 研究方法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身體形態指標測試,根據各組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身運動處方。
實驗中,實驗組采用健身運動處方模式進行教學,專項課老師負責指導,3次/周,1.5 h/次,連續16周按設定好的運動處方進行健身活動。其間由脈搏進行監控,在準備活動前進行一次脈搏測試,準備活動后即刻進行一次脈搏測試,基本部分進行三次10 s鐘脈搏測試,結束部分即刻進行一次10秒鐘脈搏測試。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實驗后,對兩種教學效果進行測試,并進行對比檢驗。按《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實驗、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握力。測試方法按《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中的有關要求進行。研究期間實驗對象的起居、飲食、日常學習基本一致。
依據符合醫學院校特色的“體醫結合”理論體系,將傳統體育與醫療體育平行分布,融入保健體育和處方實訓創建運動處方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生目標群體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和實施程序,將處方模型化公布于校園網絡平臺,由學生選擇所需模塊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實踐體驗。建立處方教學項目導師制,搭建網絡信息化平臺,定期安排網上答疑互動交流,設計總結出一套針對性強、效果突出、師生都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倡導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的有效整合,加強人文科學與醫學科學的結合,指導學生體驗運動處方實施過程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見圖1)
4.1 實施運動處方對醫學生身體機能的影響
受試學生在體育選修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實施,鍛煉持續時間16周,3次/周,每次40 min。男女生的運動量有一定的區別,處方分準備部分5 min,基本部分30 min和整理部分5 min。運動強度以基本部分中期脈率來評定,要求達到130~150次/min。每次健身鍛煉,均在準備活動后即刻、基本部分中間和基本部分結束即刻測10 s脈搏,以監測運動強度,實際測得心率符合處方要求。
經過16周的健身運動處方教學之后,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機體的生理機能有顯著影響。實驗后與實驗前相比,衡量心肺功能的指標均有顯著提高。實驗組學生的舒張壓、收縮壓呈顯著性下降,安靜心率和臺階指數有顯著提高,說明心室收縮能力增強和外周阻力下降,經過每周三次的體育鍛煉后對血管功能的改善有促進作用。肺活量可反映呼吸機能的潛在能力,實驗組學生肺活量顯著升高(P<0.01),同時他們的體重未見變化。因此說明他們肺活量指數顯著提高,呼吸系統機能顯著提高;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雖也有變化,但沒有實驗組顯著。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用立定跳遠、50 m跑、男生握力、女生坐位體前屈和臺階實驗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采用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各項指標有明顯提高。實驗組學生4項素質成績,實驗后測試的結果表明:50 m、立定跳遠和臺階實驗4項運動能力呈非常顯著性變化(P<0.05)。說明該運動處方對提高力量素質和耐力素質作用明顯。而對照組實驗前后的4項身體素質雖略有提高,但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1)運動處方教學能有效改善醫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
(2)實施運動處方式教學模式對醫學生運動行為,體育意識和醫療體育素養有積極影響。
(3)實施“體醫結合”處方式教學是有利于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又符合醫學院校特點的教學體系。拓展了醫學教育的空間、深度和廣度,有利于探索“體醫結合”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和特色化發展途徑。
(4)本研究定位于增強學生體質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一核心問題,以處方式課程體系體現“體教結合、陽光體育、健康教育”等教學理念,探索學校競技體育的開展與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在新時期的應用與實踐。該課題的研究,是醫科院校體育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一種創新。結合處方式教學,培養一批既能“體”又能“醫”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共同推動學校體育工作的蓬勃開展。
[1]王志華,等.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78-79.
[2]朱寧波.高校體育保健班處方式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0):79-80.
[3]周志俊.高校體育健身健美課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98-101.
G807.4
:A
:2095-2813(2015)10(b)-015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55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網絡互動的“體醫結合”處方式教學模式研究》(遼教發[201489號] JG14DB124)。
劉大偉(1971,10—),男,漢,遼寧錦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