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兵
(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9)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現狀分析與調查
馬兵
(揚州大學 江蘇揚州 225009)
該文選取了運城市城區的四個主要區域的居民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法、數理統計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等方法,對運城市城區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體育人口現狀和分布情況、體育人口的活動特征和社會結構特征以及影響體育人口發展的內外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夠找出體育人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運城市城區今后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及合理的建議。
體育活動目的 體育人口 體育項目 運動頻率
根據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符合我國多數居民的實際情況。即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小于3次,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不低于半小時,且運動時的平均心率每分鐘不低于110次。體育人口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體育指標,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體育現象,也是極有價值的人口現象。隨著全民GDP的普遍上漲,人們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也發生了由淺入深的變化。該文對運城市城區現階段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旨在為該地區群眾體育發展計劃與策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依據,以便更好地推動及落實全民健身戰略。
1.1 研究對象
該文選取了運城市城區的4個主要區域(薈萃小區、南風廣場、海德俱樂部、西花園)的居民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依據論文需要,廣泛查閱了各種有關體育人口、全民健身的相關文獻,為更多的了解社區體育調查與研究奠定基礎,為該研究的設計與構思提供了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統一設計問卷,對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進行隨機發放問卷,各區域分別發放問卷50份,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72份,有效率86%。
1.2.3 訪談法
走訪了運城市各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以及公園、廣場等鍛煉人數密集的地方,調查了解了體育活動的場所、時間及體育活動人數等的情況。
1.2.4 數理統計法
將收回的有效問卷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有關數據的統計、處理。
2.1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性別比例和年齡分布
從表1可知,所有參與者中男性所占比例54.65%高于女性所占比例45.35%,表明男性運動積極性高于女性。從年齡的分布來看,兩極分化說明運城市城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情況,中青年正值個人事業的黃金時期,缺乏體育運動必然會影響今后的生活和健康。

表1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性別比例和年齡分布
2.2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意識和場地選擇
由表2可知,由于受環境與自身條件的限制,居民運動的場所呈現多樣化。總體上看,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還在逐步地增多,他們認為體育鍛煉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愉悅身心,豐富生活,大多人已經將體育運動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表2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意識和場地選擇
2.3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
由表3可知,城區居民的健身意識明顯增強。健身動機強烈,對參加體育活動的意義有清醒的認識。增進體質、促進健康、興趣愛好、休閑娛樂、緩解壓力是他們進行身體鍛煉的主要內驅力。體育活動已從單純的強身健體發展到集娛樂休閑、社會交往于一體的活動。

表3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

表4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運動頻率與組織形式

表5 制約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其他因素
2.4 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的運動頻率與組織形式
由表4可知,從運動頻率得出符合體育人口要求的居民占半數以上,在組織形式上有明顯的個人鍛煉傾向,可能導致鍛煉的隨意性、盲目性以及鍛煉的認識和方法上存在誤區和不足,這是今后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5 制約運城市城區體育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其他因素
由表5得知,上述條件對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影響很大,通過走訪一些社區和機構了解到,運城市城區體育指導員學歷不高,專業知識匱乏,一部分是無級別的業余指導員,使體育的良好開展受到限制。
3.1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健身氛圍
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引導社區居民樹立科學健身的理念,激勵和吸引更多的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應加強對體育知識、鍛煉方法的宣傳報道和對健康知識、衛生行為的指導。
3.2 建立和完善科學的體育指導體系
政府應盡快落實體育社會指導員制度,加強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專業知識和群眾的體育運動的培養和指導。成立體育健康咨詢機構,引導群眾科學地鍛煉,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鍛煉需求。
3.3 增加經費投入,改善體育場館設施
加大對體育場館的投資力度和開放程度,為人們提供完備的體育健身場所,使社區的體育運動健康有序地開展起來。加強居民區體育健身設施整改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和空間;多開發一些易于開展、無需專業場地設施和指導、趣味性和安全性高的體育活動項目。適時地可以人為地降低某些體育活動項目的規則要求和技術動作的難度,以滿足居民進行身體鍛煉的需要,從而提高各層次、各年齡段居民的健身興趣和體質,從而改善人們的運動現狀。
[1]霍俊哲,李明.荊門市體育人口現狀調查及擴大體育人口對策研究[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3(3):85-89.
[2]俞明啟.河北省城鄉居民體育人口比較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3(1):87-88.
[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30.
G80
:A
:2095-2813(2015)10(b)-019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