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葉姝靜,伍萬云
(中共宣城市委黨校,安徽宣城,242000)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后,長江經濟帶將成為沿江省市“兩會”熱議的重點。日前,安徽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推動合肥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設。……促進皖江城市聯動發展、跨江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重要增長極……搶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機遇,擴大東西雙向、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建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利用長江經濟帶大通關體制,加強與沿線省市合作,服務長江經濟帶。”[1]
本文試就已于2010年實施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下稱皖江示范區),如何競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作探究。
開發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提升為國家戰略歷經了近30年。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武漢時指出,要加強長江流域合作,打造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2013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就研究推進長江經濟帶多次作出了明確指示。2014年4月,李克強在重慶考察長江航運,主持召開了沿江省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6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打造長江經濟帶。9月,李克強在上海自貿區考察時強調,上海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龍頭,要帶動長江經濟帶加速發展。9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及《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意見》就發揮黃金水道綜合功能、促進沿江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和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等七項關鍵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2]同時,國家層面的配套政策及落實層面的設計也將陸續研究出臺。這是國家繼沿海開放、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之后,向內陸地區推進建設經濟帶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
長江經濟帶戰略涵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及貴州等11個省(市),橫跨東中西部,流域面積占全國18%,人口占全國36%,約5.8億人左右,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41.2%。[3]這一軸線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中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發展長江經濟帶,把中國的東中西部天然連接在一起,在更大區域中實現資源流動和配置的新突破,在更大空間下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和經濟轉型升級。國務院《意見》發布后,沿江省市紛紛謀篇布局,安徽確定以皖江示范區為競合長江經濟帶主要區域,搶先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和工程,積極爭取政策紅利。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7個城市加強區域協作,共同研究探索流域環境保護、生態補償及海關通關一體化問題。2014年11月,共同簽署了《環境聯防聯治合作協議》,12月,實現了長江全流域12個海關通關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徽先后提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和實施東向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戰略,大力承接江浙滬地區的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合作,至2009年,皖江城市GDP達6600億元占全省GDP的66%,并在汽車、工程機械、能源、新材料、家電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優勢,并在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上積累了充足的經驗。2010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是國家為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首次制訂的區域發展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范圍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市的金安區、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4]《規劃》提出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布局,即以馬鞍山、蕪湖等沿江6市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核心帶動區,滁州和宣城為兩翼平衡力。設立“江北”和“江南”兩大產業集中區,重點承接裝備制造、原標材料、輕紡、高技術、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六大產業,推動產業承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安徽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發揮安徽在中部地區崛起中的引領作用。
皖江示范區經過近五年的發展,已成為皖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乃至整個安徽經濟增長的引擎。2014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區生產總值602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44.8億元占全省68.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6億美元占全省68%,在建10億元以上項目428個占全省63.7%%。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安徽省比全國高0.8個百分點,皖江示范區比全省高0.5個百分點,分別比合肥經濟圈、皖北六市及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區高2.5、1.1和0.7個百分點。
20世紀下半葉,區域經濟學家克魯默和海特等人以赫克曼和威廉姆斯的不平衡發展理論為依托,以弗農等人首創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為依據,創立了區域發展梯度推移理論。[5]該理論認為:在生產過程中,要素的流動總是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的,首先流向能帶來高回報的經濟發達地區。當這一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形成要素價格上漲、生產成本增加,于是要素會漸漸向周圍相對便宜的地區轉移,從而形成梯度轉移。
長江沿江城市客觀上存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梯度和較大的經濟差距,推進長江經濟帶戰略,可使高梯度地區持續發展并向低梯度地區進行合理的產業和要素轉移,讓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溢出資源注入中西部地區,創造新的發展活力。
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theory,簡稱H-O理論)提出:先發國家或地區由于資本、技術相對豐裕,勞動力及自然資源相對稀缺,因此,應該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確定為自己的主導產業,生產并出售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換回自己所需要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6]而后發國家和地區則相反。在長三角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大趨勢下,皖江示范區成為經濟輻射不可逾越的路徑,必將在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中起到承東啟西的核心作用。
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院士在研究區域開發模式中,提出了“點-軸系統”理論,并依據我國經濟發展地域不均衡和國土開發的差異性,提出了“點-軸漸進擴散”即區域發展的“T”字型空間結構戰略,即確定重點開發軸線,沿軸線建設產業帶和建立具有橫向聯系的經濟區是最有效的開發模式。我國沿海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與長江經濟帶兩個一級軸線形成“T”字形聯動。依托長江經濟帶,利用黃金水道,中西部地區也可以成為開放高地。
1.先發優勢。當前,長三角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深度調整迫在眉睫,產業跨區域轉移趨勢和要求進一步增強。而緊臨長三角的皖江示范區,近年來,立足安徽,依托皖江,定位于長三角產業拓展優選區,加快與長三角一體化步伐,在設施對接、園區共建及信息互通等方面已取得了較大的突破。2014年,江浙滬長三角地區在皖投資項目占比為60.5%,在皖投資額占比為52.4%(見表1)。此外,安徽有近八成的勞務輸出目的地在長三角、近五成的游客來自長三角、近七成的物流和通訊面向長三角。
2.區位優勢。皖江示范區處于長江經濟帶腹地,從流域地理分區看,屬于長江下游,而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看,又屬于中部地區,這種雙重角色定位決定了它在長江經濟帶中的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一方面,皖江示范區是長三角核心地區的西向腹地,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輻射與帶動必須經過安徽。另一方面,它又是中西部地區通達東部沿海地區的門戶,中西部地區接受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與帶動必須經過安徽。[7]此外,皖江示范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范圍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及山東等省市,覆蓋了全國40%的人口和50%的消費。
3.載體優勢。皖江示范區產業基礎良好,已形成有汽車和裝備制造、材料和新材料、電子信息和家電、新能源、食品醫藥及輕工紡織等六大工業主導產業,2014年完成增加值9311.6億元,同比增長11.3%。區域內集中的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和家電生產企業分別占全省的80%、83%、71%和92%。承載平臺完善,皖江示范區建設有江北、江南兩個各規劃有216平方公里的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和7個規劃有15平方公里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有國家級經開區18家,設立了合肥綜保區及2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居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
4.資源優勢。一是長江岸線資源,長江流經安徽岸線777.3千米,主要分布在皖江示范區的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和合肥等沿江六市;二是港口資源,長江沿岸的港口群共有38個主要港區,其中皖江段有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和安慶5個長江水運口岸,具有較好的通航條件和港口資源,均對外國籍船舶開放;三是科技創新資源,安徽擁有本科高校31所、省級以上科研院所158個、3所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11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要集中在示范區內。此外,銅、鐵、硫和石灰石等礦種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煤炭儲量位居華東之首,建成有國家級首個億噸級大型煤電基地。
表1 2014年安徽省利用省外資金來源地情況統計表 單位:億元
5.政策優勢。為了促進皖江示范區產業聚集和載體建設,在省級層面制定有加快轉移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在載體建設、項目供地、產業創新、稅費優惠和價格政策以及金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政務環境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同時示范區各地也相應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區域性扶持政策,如合肥市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就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推進工業小企業振興及促進服務業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制定了扶持政策。再如2014年3月設立的合肥綜合保稅區,功能和稅收、外匯政策與洋山保稅港區同樣執行,政策優勢僅次于自貿區。此外,國家層面就示范區與長三角地區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作,建有高層次協調機制。
1.制約因素突顯。當前,國內經濟增長條件和動力發生深刻變化,支撐示范區原有發展模式的內外部條件已發生重大變化。示范區在受制于外部環境深度調整的同時,自身發展中的制約因素也日益顯現,如體制機制亟待創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不高,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產業集聚不明顯,產業鏈不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滯后。此外,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經濟轉型、社會建設和管理也面臨著許多新課題。
2.主導產業同構化。一是三次產業結構相似,以安徽、湖北和江西省為例,據2013年統計數據,三個省的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12.3∶54.6∶33.1、12.6∶49.3∶38.1、11.4∶53.5∶35.1;二是支柱產業相似,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占各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超過80%;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基本一致,三省均將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四是長江沿岸分布有寶鋼、南鋼、馬鋼、武鋼及攀鋼等五大鋼鐵工業基地,鋼鐵產量占全國的36%;上海、南京、武漢以及重慶四大汽車工業基地,汽車產量超過全國的40%。較高的產業同構造成投資分散和同質化競爭。
3.無序競爭激烈。歷史形成的“行政區經濟”,[8]通過設置政治、經濟的政策壁壘,來謀取本地利益最大化,導致區域之間經濟成本、生活成本、發展機遇及利益分配的差異。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積極爭奪要素和市場,鼓勵要素流入和產品流出,保護限制競爭性產品流入,特別是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呈現出激烈的競爭關系。有些地方甚至舉全省、全市之力爭取大項目,除了降低地價,提高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外,甚至為大項目落地建專用發電廠及專用公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短期內可能會為帶來GDP和稅源增幅,但從長遠看會給地方財政造成沉重負擔,也不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
4.內部發展不平衡。皖江示范區九大城市,銅陵市人均GDP是安慶市的3.5倍,第一產業占比為1.9%,而滁州市達19.2%;馬鞍山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六安市的1.60倍和1.66倍。安徽省2014年規上工業企業近16200戶,其中合肥市約2400戶、蕪湖市1815戶、安慶市1670家、滁州市1250戶、宣城1198戶、六安市1010戶、馬鞍山市909戶、池州市483戶、銅陵241戶。2014年1-11月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8638.30億元,其中合肥市1945.53億元、蕪湖市1271.22億元、安慶市628.82億元、滁州市509.00億元、馬鞍山市568.85億元、銅陵市429.56億元、六安市398.68億元、宣城市359.74億元、池州市154.63億元,這種內部發展不均衡將加大區域內的政策協調和產業整合的難度。
從國家層面看,國務院發布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及《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對長江經濟帶建設進行全局謀劃和定向導航。[9]從安徽省級層面看,要盡快制定長江沿江開發示范區規劃與實施方案,明確沿江地區統籌發展的格局和全省開放型經濟布局,明確皖江示范區各市在沿江開發中的定位、目標和開發重點,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錯位發展。從皖江示范區層面看,各城市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協作,避免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做好新政策與原有政策的銜接,保持規劃及政策的連續性。高起點規劃合肥和蕪湖“雙核心”產業定位,發揮區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立足于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大力依靠科技創新,實施錯位發展和差異發展。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同時,推進區內產業鏈向中西部地區梯度延伸,提高在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分工協作中的地位。一是依托奇瑞、江淮兩大汽車自主品牌和已形成的較大規模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加速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和低端轉移,力爭在長江中下游沿線汽車制造產業集群中占有更大比重;二是依托銅陵有色、馬鋼等支柱企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以工業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大力發展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促進裝備產品向數控化、智能化和高端化方向發展,推進裝備業轉型升級;三是依托合肥京東方、鑫昊等離子等一批高科技企業以及美的、美菱等一批著名家電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產業價值鏈的攀升。同時,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發展,以助推整個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
皖江示范區有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和安慶等五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不足50萬標箱,航道及配套設施落后,應抓住打造“黃金水道”的機遇,加強岸線資源開發和港口建設,完善綜合交通網絡,挖掘航運產業潛質。一是加快打造蕪馬組合港、合肥、蚌埠及安慶等航運樞紐。馬鞍山鄭蒲港是長江第三個也是唯一尚未開發的萬噸級深水良港,建成后年吞吐量將達1億噸,可解決多年來江北貨物出海困難的問題。發展蕪馬組合港,可使蕪湖港成為安徽省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和上海洋山港重要的喂給港。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安慶新港充分發揮其航運樞紐作用。二是加強淮河航道整治,提升內河航道等級,打造水上高速公路。建立江淮運河,連通長江、淮河,實現長江與淮河的貫通,讓沙潁河、淮河、江淮運河、長江和蕪申運河縱向溝通,使合肥港真正發揮南北物資運輸樞紐作用。三是統籌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重點打造以合肥為中心,一個小時到南京,兩個小時到杭州、武漢和上海,四個小時到北京的高速鐵路系統,加快推進馬鞍山到南京的城際鐵路以及軌道交通的對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0]一是要破除行政體制壁壘。沿江九省二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引導資源要素和生產要素在城市間流動,通過資源和產品互補,實現資源和產業再配置。二是完善區域協作機制。調整和優化區域內的生產結構,規范分工合作,解決因行政區劃帶來的利益分割,形成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三是構建溝通協調合作平臺。定期召開沿江各省市高級別聯席會議,形成規范區域各類政策法規,力求做到錯位發展、利益均等,實現各城市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同時,對因參與區域協作分工而暫時受損的地區,建立和完善利益補償機制。
借鑒上海自貿區模式,將皖江示范區內長江沿線1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合肥綜合保稅區以及合肥港、蕪湖港(朱家橋、三山港區)、馬鞍山鄭浦3個港區,整體打包申報安徽(合蕪馬宣)自由貿易區,以開放驅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建成集自由投資和自由貿易、自由運輸于一體的綜合型自由貿易區。
目前,皖江示范區與上游的武漢經濟圈、成渝經濟區以及下游的長三角經濟圈相比較,存在著突出的發展短板:缺少一個大體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城市群。因此,一是做大做強核心城市。合肥是安徽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皖江示范區與合肥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尤其是巢湖并入合肥之后,綜合實力更加凸顯,成為安徽沿江城市群的核心與樞紐,但與南京、武漢及重慶等核心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間。二是深度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整體開發蕪湖、馬鞍山及銅陵等城市,形成強大的城市凝聚力和輻射力,引領其他城市的發展。三是以合肥為核心,將皖江城市帶、合肥經濟圈和沿淮城市群等組團發展,提升城市群的競合力,打造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的增長。
[1]王學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5-02-01).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5/2/1/785928124286.html.
[2]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Z].2014-09.
[3]魏后凱.建設長江經濟帶及重慶應對策略[J].改革,2014(06):12-15.
[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Z].2010-01-20.
[5]馬良.重慶市承接產業轉移中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0.
[6]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程必定.抓住戰略新機遇,加快安徽崛起[J].江淮,2014(08):12-13.
[8]吳先華,郭際,王丹輝.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行政學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6(02):29-32.
[9]改革雜志社專題研究部.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要素:11省(市)證據[J].重慶社會科學,2014(08):5-11.
[10]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