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李芹,陳鳳嬌,官升燦,劉路,李秀惠,宋修光,宋桂華,劉映霞
(1.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福建福州350025;2.福州市傳染病醫院,福建福州350025;3.北京佑安醫院,北京100069;4.山東省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山東濟南250021;5.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鄭州450003;6.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廣州深圳518114)
麻疹437例回顧性臨床分析
周文1,2,李芹1,2,陳鳳嬌1,2,官升燦1,2,劉路1,2,李秀惠3,宋修光4,宋桂華5,劉映霞6
(1.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福建福州350025;2.福州市傳染病醫院,福建福州350025;3.北京佑安醫院,北京100069;4.山東省濟南市傳染病醫院,山東濟南250021;5.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鄭州450003;6.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廣州深圳518114)
麻疹;臨床特征;回顧性分析
麻疹是一種以發熱伴出疹癥候群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多以呼吸道傳播為主,具有很強的傳染力[1]。我國自1965年使用小兒麻疹疫苗接種以來,麻疹的發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增加等各項因素影響,各地仍有一定量的麻疹散發病例,且隨著麻疹疫苗廣泛使用,使麻疹感染臨床癥狀不典型。因此,研究疫苗覆蓋下麻疹新的臨床特點,對麻疹的防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總結臨床經驗,為麻疹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特對福州市傳染病醫院、北京佑安醫院、濟南市傳染病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周口市中心醫院收集近5 a住院病歷437例麻疹的臨床特點進行了統計學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3年4月以上醫院收治的437例麻疹患者,均符合《實用內科學》[2](12版)中麻疹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設計統一的登記調查表,記錄住院患者的一般項目、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發癥、相關實驗室檢查、治療措施等資料,并進行excel表格整理。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對患者基本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用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2.1.1 性別分布437例麻疹患者中男273例,占62.47%;女164例,占37.53%。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經統計學處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1.2 各年齡段分布見表1。
2.1.3 麻疹發病時間分布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報告,但有明顯季節性高峰,12月—2月發病103例(23.57%),3月—5月發病172例(39.36%),6月—8月發病113例(25.86%),9月—11月發病49例(11.21%)。發病主要集中在2月—5月,這一階段發病數占全部病例數的55.38%。見表2。

表1 麻疹患者年齡段分布

表2 麻疹患者發病月份分布
2.1.4 免疫接種史437例患者中,有接種史188例(43.02%),無接種史225例(51.49%),接種史不詳24例(5.49%)。
2.1.5 接觸史437例患者中,25例(5.72%)有明確的麻疹患者接觸史,無接觸史412例(94.28%)。
2.2 臨床癥狀、體征
2.2.1 發熱情況437例患者發病過程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入院時體溫<37.5℃者有105例,<38℃者67例,<39℃者178例,<41℃者87例。2.2.2皮疹情況437例患者均有皮疹,可于發熱當天出疹,最長可于發熱后8 d出現皮疹。大多數在發熱2~5 d后出疹,皮疹以斑丘疹為主。見表3。
2.2.3 其他癥狀、體征臨床常見癥狀以咳嗽、咳痰、流涕、精神倦怠、惡心、納差等肺脾兩經癥狀為主。見表4。
2.2.4 舌象特點437例患者中有235例患者記錄了舌象,其中舌質紅或紅絳者151例(64.26%),舌淡紅者84例(35.74%);舌苔薄白者83例(35.32%),黃膩者121例(51.49%),白厚膩或白膩者31例(13.19%)。

表3 麻疹患者皮疹情況

表4 麻疹患者其他癥狀、體征情況
2.3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2.3.1 血常規437例患者中,白細胞正常321例(73.46%),異常有116例(26.54%)。其中白細胞<5×109/L有43例,最低為1.94×109/L;白細胞>12×109/L有73例,最高為35.66×109/L;血小板多正常,淋巴細胞相對增高262例(59.95%)。
2.3.2 肝功能ALT、AST、LDH、GGT、AK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LT最高為1 223 U/L,AST最高為863 U/L,其中肝損害以成人為多,小于18歲的患兒肝功能改變不明顯,以AST輕度升高為主。
2.3.3 病原學檢查370例患者進行了血清抗體測定,其中259例檢出特異性麻疹IgM抗體陽性,111例麻疹IgM抗體陰性,67例未做相關病原學檢查(但均符合麻疹的流行病學及臨床診斷標準)。
2.3.4 胸部X線片或CT檢查363例(83.07%)患者肺部X線片或CT檢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變和肺紋理增粗。
2.4 并發癥并發肺炎325例(74.37%),支氣管炎38例(8.70%),喉炎42例(9.61%),中毒性肝炎20例(4.58%),心肌損害9例(2.06%),鵝口瘡23例(5.26%),結膜炎5例(1.14%)。
2.5 治療情況臨床治療仍以退熱、抗感染、化痰等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具體藥物見表5。

表5 麻疹患者藥物使用情況
2.6 轉歸437例患者經過退熱、抗炎、鎮靜、止咳、霧化吸入等一系列對癥支持治療后獲得較好轉歸,實驗室檢查指標大部分恢復正常。
麻疹是麻疹時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疹性傳染病[3],根據其發病規律,屬中醫“溫病”范疇。《古今醫鑒》一書首立“麻疹”病名,明代呂坤《麻疹拾遺》將“麻”“痘”區分開,指出“麻細如芝麻,故名麻疹”。萬全《麻疹世醫心法》指出了麻疹常見的并發癥為“喉痹”“肺脹”“口疳”等。
中醫整體觀念理論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離不了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本病的發生則內因于胎毒[4],外因于天行時氣[5]。如《麻疹拾遺》說:“麻疹之發,多為天行癘氣所傳染,沿門履巷,遍地相傳。”且內、外二因經常相互影響,如《證治準繩》曰:“雖曰胎毒,沒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庇衷唬骸按簻?、夏暑、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冬應寒而反溫,陽氣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來春必發瘡疹,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睓C體內部正氣不足則易遭受到外因的侵襲,而外因必須通過機體內在的不足而發病,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本統計研究發現:在季節分布上,2月—5月是該病的高發季節,此月份溫度較低,有利于外邪——即病毒的存活,且公共場所多密閉不通風、人群集中,加之人群普遍易感,更有利于疾病傳播。統計發現夏季的發病率也偏高,國內其他地區也有相同報告[6],可能與麻疹疫苗的廣泛使用及病毒的基因變異有關,導致流行季節有所推遲。在發病年齡分布上,1歲以下所占比例最高(58.81%),可能是該年齡段的患者從母體獲得的麻疹抗體不足,或者接種的麻疹疫苗沒有產生較高的抗體滴度,導致對麻疹的免疫力下降。其中8月齡至l歲發病者占31.81%,可能與麻疹疫苗初免不及時有關;還有值得注意的是>18歲的患者占7.09%,提示該年齡段的患者沒有按時接種麻疹疫苗或者接種間隔時間太長易致病。在麻疹患者中有43.02%的人群接種了麻疹疫苗,疫苗接種與麻疹疫苗接種技術、疫苗運輸、貯藏等方面有關,但接種了麻疹疫苗的發病者臨床癥狀發作不典型。
病邪侵入人體,先從口鼻而入[7],因“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病邪自然蘊蓄于肺脾二臟。正如沈金鰲謂:“疹子,肺經病也,觀其未出之先,咳嗽、噴嚏、鼻涕可驗矣,其有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者,肺乘所克,毒浸于肝也;其有惡心、干嘔、煩悶者,肺與心連,毒邪熏灼于心也。……而肺則病之所由以發也。惟病發于肺,故治療大法亦必以清肺消毒為主,此疹之原也?!敝赋銎洳俜巍S秩缑鞔齑焊χ抖徽钚姑亍酚涊d:“痘疹之發,多在天行厲氣傳染之時,沿門比屋相傳,輕重相等,發熱之間,或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腫,腮赤,目反淚汪汪,或惡心嘔噦,即是疹候?!毙焓蠈β檎畹陌Y狀有細致的描寫和明確認識。臨床常見癥狀仍是咳嗽(69.11%)、咳痰(22.43%)、流涕(13.04%)、精神倦?。?2.17%)、惡心(17.16%)、納差(17.16%)等肺脾兩經之癥;結合發病季節和頰內的科氏斑,不致誤診。在流行時,診斷更為容易,有臨床經驗之醫師,往往視其眼,聽其聲,即可判斷其為麻疹無疑。
對于麻疹的治療,西醫認為本病是感受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治療上主要以非特異性的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雖然有減毒疫苗接種,但只能延緩發病,不能杜絕發病。而中醫依據其臨床特征、病因病機特點,采用泄毒透疹療法可減輕病情,縮短病程。但治療需注意在麻疹初起時宜疏散透肌,已出時宜清化解毒,收散后宜清解育陰。初起邪尚在表,未從熱化,不可驟用寒涼,正如《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謂:“疹宜發表透為先,最忌寒涼毒內陷,已出清利無余熱,出后傷陰養血痊?!敝夭r不宜雜藥并進,即使在一般治療時也不宜雜藥共投,中西醫結合治療時更宜慎重。其次,強制退熱,也是一個問題,有1例麻疹并肺炎的患兒,曾用大隊清熱中藥和抗生素之類,熱反不退;另外還有一患兒在接受退熱劑后,熱反上升。我們認為治病必須治其病之所在,病退則熱自退,不必強制退熱,以免造成不良的病變。
[1]李愛文.小兒麻疹52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6,35(2):264-265.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
[3]吳文斌.麻疹的中醫藥治療[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9(2):101.
[4]周鳳梧,王萬杰,徐國仟.麻疹證治[J].山東醫刊,1957,1(1):20-23.
[5]范德榮.略談麻疹的病機順逆與治法[J].福建中醫藥,1983,1(4):39.
[6]李倩,凌羅亞,蔣征剛,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5,11(1):27.
[7]苗晉.麻疹的辨證論治[J].現代中醫藥,1984,1(2):43-50.
“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中醫康復臨床規范和評價研究”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6月8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中醫康復臨床規范和評價研究”研討會在我校舉行。香港理工大學陳智軒教授及課題相關研究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上,課題骨干就課題的文獻梳理、研究進展及遇到的問題做了匯報。匯報內容主要包括腦卒中泛化學習研究進展、認知加工速度數據采集及分析進度、空間導航的文獻整理、OCS-P信效度研究數據分析結果。陳智軒教授肯定了團隊各個課題的研究進展,對fMRI的理論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議團隊成員加強群體式合作尤其注重fMRI操作經驗交流,最后對OCS-P論文撰寫框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R511.1
A
1000-338X(2015)04-0004-03
2015-05-17
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發突發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臨床救治研究平臺”子課題(2012ZX10004301-005)
周文(1983—),男,醫學碩士,主要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傳染病工作。
李芹(1962-),女,主任中醫師。E-mail:liqing0591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