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琳,陳軍平
(1.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1)
李氏清暑益氣湯治療脾虛濕困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癥50例
余曉琳1,2,陳軍平1,2
(1.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1)
李氏清暑益氣湯;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癥;脾虛濕困
流行病學調查[1]顯示:我國78.51%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異常,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特征性的血脂譜包括空腹和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或輕度升高,總膽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正常或輕度升高。臨床上我們也發現: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癥居多,而且以脾氣虧虛、痰濁阻遏證較為常見。針對這類病人,我們予以李氏清暑益氣湯治療,并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我院門診治療后血糖達標但仍伴有高TG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6例。治療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62.46±5.78)歲;空腹血糖平均(6.05±0.50)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8.63±1.35)mmol/L,TG(3.74±0.78)mmol/L。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4.15±7.24)歲;空腹血糖平均(6.04±0.51)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8.40±1.64)mmol/L,TG(3.70±0.83)mmol/L。2組性別、年齡、血糖、TG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按照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空腹血糖(FBG)≥7.0
1.2.2 高甘油三酯血癥診斷標準依據《200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TG≥1.7 mmol/L。
1.2.3 中醫辨證標準按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的高脂血癥脾氣虛證和痰濁阻遏證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①脾氣虛證:主癥為食少納呆,體倦乏力,食后或午后腹脹,大便異常(溏、爛、先硬后溏、時溏時硬);次癥為神疲懶言,口淡不渴,腹痛綿綿,惡心嘔吐,脘悶,腸鳴,面色萎黃,浮腫,排便無力,舌質淡,舌體胖或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②痰濁阻遏證:主癥為形體肥胖,頭重如裹,胸悶,嘔惡痰涎,肢麻沉重,舌胖,苔滑膩,脈弦滑;次癥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具備主癥2項或主癥1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1.2.4 納入標準凡調整生活方式及服用降糖藥物后FPG<7.0 mmol/L,2hBG<11.1 mmol/L,而TG≥1.7 mmol/L,符合中醫辨證分型標準,未服用降脂藥,自愿參加試驗并堅持門診服藥者,可納入試驗病例。
1.2.5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并發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嚴重疾病者;④LDL-C≥3.37 mmol/L者;⑤不愿意合作者(指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能按規定用藥而影響療效者)及精神病患者。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繼續給予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調節(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減輕體重、戒煙、限酒、限鹽等[1]。
2.1.2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李氏清暑益氣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15 g,麥冬15 g,五味子9 g,白術10 g,葛根20 g,澤瀉10 g,蒼術12 g,青皮12 g,陳皮12 g,黃柏9 g,升麻6 g。加減:大便溏者去黃柏,加白扁豆15 g,山藥15 g;食少納呆者加山楂15 g,谷芽12 g,麥芽12 g。每日1劑,兩煎藥液相混,分3次餐前服用。
2組均治療2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比較。2組在治療1個療程里降糖藥不作調整(考慮到二甲雙胍、格列酮類藥物對血脂的影響),均不得增加對血脂有影響的藥物。
2.2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測定FPG、2hBG、TG、肝腎功能,記錄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變化。血糖測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測定采用脂酶法。
2.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將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分為主癥、次癥,并根據無、輕、中、重程度分為4級。主癥分別記作0、2、4、6分;次癥分別記作0、1、2、3分。計算治療前后證候積分。①臨床痊愈:與治療前比較,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與治療前比較,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5%。③有效:與治療前比較,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④無效:與治療前比較,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3.2 結果
3.2.1 2組治療前后TG變化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TG的變化(x±s)mmol/L
3.2.2 2組治療前后FBG、2hBG的變化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FBG、2hBG變化(x±s)mmol/L
3.2.3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3.2.4 2組不良反應情況治療組在服藥期間有1例出現輕微上腹不適,未經治療自行緩解。治療組2例和對照組1例在運動時出現饑餓感、心慌,進食后緩解。2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無明顯改變(P>0.05)。
高TG是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的常見類型,《200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強調首先應該控制血糖和開始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其次給予貝特類藥物。由于服用貝特類后常見胃腸道不適和肝、腎功能損害等毒副作用,很多病人希望有其他的治療方法。
我們在臨床中發現2型糖尿病合并高TG以脾虛濕困常見,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TG的基本病機,痰濁為其病理產物。《素問·通評虛實論篇》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萎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患者平素過食肥甘,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失健運。明·李中梓《醫宗必讀》云:“惟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淤而成痰。”中焦失于健運,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清濁不分,飲食中的糟粕、雜質混淆入水谷精微,繼而進入營血,化為膏脂停于脈內,猶如《湯本求真》所云之“污穢之血”,發為高脂血癥。清暑益氣湯出自李東垣,他是“補土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非常重視生發脾胃之陽。李氏清暑益氣湯是這一學術思想的代表方劑,方中蒼術、白術運脾祛濕為方之首;黃芪、升麻、黨參益氣升陽;陳皮、澤瀉、黃柏祛濕化濁;葛根、麥冬、五味子清熱生津。全方契合脾虛濕困的病機。
本研究表明:對照組堅持治療性生活方式后,FBG、2hBG、TG均有下降,較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對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TG的患者堅持糖尿病低脂飲食、有氧運動、血糖血脂監測等治療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治療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有顯著差異,而且治療后TG、2hBG下降優于對照組,可能與改善甘油三酯、餐后血糖升高的共同病理基礎——胰島素抵抗相關。李氏清暑益氣湯能降低脾虛濕困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TG的患者TG、2hBG,能改善患者的癥狀,為我們治療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提供新的思路。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2011年)[S].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9):700.
[2]丁學屏.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43.
[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200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20.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363,81-85,89.
R587.2
B
1000-338X(2015)04-0028-02
2014-08-10
余曉琳(1978—),女,主治醫師,醫學碩士,主要從事糖尿病合并癥及并發癥的中醫藥治療。mmol/L,餐后2 h血糖(2hBG)≥11.1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