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娟
【摘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教學過程中,課堂的“剛性預設”(旨在“塑造”學生)成為“眾矢之的”。本文從“生成”教學實質出發,分析其特點,探討其價值,擬論其實現機制。
【關鍵詞】生成教學;創生資源;學生經驗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一要求是為踐行素質教育所繪制的藍本,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育哲學——生成教育。
一、何謂生成教學
葉瀾教授曾提出了課堂動態生成的必要性:“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有研究指出:生成教學是一種“追求真實與自然的教學”。生成的實質,在于教師要“以學定教”。
(一)充滿信任的教學情境
沒有“預設”,就無所謂“生成”。要實現有效的教學,教師要與學生、文本對話,使三者相互交融,避免了課堂陷入沉悶僵化的境地。因此,“生成”的關鍵在于營造靈活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其敢說,愿說,能說。
(二)對學生經驗、興趣的關懷
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習得“活的知識”,就要考慮學生的先前經驗和當前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外,教師還要主動傾聽學生從自己經驗發出的聲音,并正確地領會其義。
(三)有利的課堂資源的衍生
課堂的預設需要教師的備課,而課堂的生成則主要源自學生的投石問路,因此,教師順勢捕捉學生需要和感興趣的課堂因素,生成有益的課堂資源,從而靈活組織、調控、駕馭課堂,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生成教學的價值追問
(一)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以生成為理念的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在場”,揉入了學生的經驗、興趣、需要等各種對學生來說有意義的因素,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民主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流表達能力都在提高,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問題的方向,使學科知識具有生活價值。
(二)加強了“教活書”的信念,能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
實現教學的生成性,教師需持關愛、尊重學生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之心態,對學生的需要進行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激起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優化學生的發展。這一過程,是教師對學生作為未完成的人的關愛,而不只是教師對知識傳遞是否順暢的關注,強化了教師“育人”的大教育觀。
三、生成教學的實現路徑
(一)師生共享共創,實現課堂動態生成
生成教學要求學生從傳統的教師獨白式課堂中擺脫出來,成為課堂的主人。要實現這種“反客為主”的轉變,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交流與對話,共享共創,教學相長。即,師生共同體驗和分享教學中的突發矛盾、疑惑、困難、經驗,共同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互相啟發,使師生的認識不斷深化,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有效習得,而且舒展了自己的個性,提升了綜合素質。
(二)讓學生充分言說,保持課堂延伸的張力
學生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是創造力、想象力最為活躍的群體,在教師課堂中的提問啟發下,總能進出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是課堂“教學生成”的主體,此時就需要教師發揮臨場智慧,選擇適合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新認識、新見解,教師要給予區分,而不是漫無邊界地無限延伸,對于學生感興趣、與實際教學有關聯的問題,教師應該著重利用,使其進駐課堂,成為學生知識與思維的“生長點”。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回應,使觀點清晰化,將教學過程引向縱深發展。
(三)完善評價維度,關注學生的素質生成
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不能完全訴諸考試,過多的將評價重心放在學生的某一具體知識技能的掌握上,會忽略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注重合理的教學評價,是實現學生最佳發展的正途:(1)設計合理的考察方式:根據知識的屬性選擇書面考試,口頭檢查,課題解決,資料收集等多樣化的考察方式。(2)注重形成性評價,利用課堂的提問與即時互動,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對話,捕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3)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鼓勵學生正視自己學習上的優勢和弱點,納入到綜合評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