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
【摘要】獨立學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機制和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辦機制所建立的二級學院、分校或其他類似的二級辦學機構,獨立學院的辦學模式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一種有益探索,其發展適應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需要,客觀上彌補了公共財政對高等教育發展投入之不足。但在實際運作中,師資配備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獨立學院的發展。
【關鍵詞】獨立學院;師資;探索
一、獨立學院教師人力資源的現狀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獨立學院師資構成也處在不斷地變化當中,相比較于計劃經濟時期已實現的跨越式發展,但需意識到仍然有很多缺陷和不足:
1.師資隊伍:作為獨立學院中師資主體,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起始于聘請公辦高校的退休教師和聘任公辦高校在職教師兼課。一般來看,我國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的主要構成有以下四部分:(1)公辦高校離退休教師;(2)公辦高校在職兼職教師;(3)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本校專職教師。
2.學歷結構:著眼于我國當今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現狀,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在于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總體而言非常不合理。很多獨立學院的顯著特征就在于其專職教師隊伍中的主體力量的學歷偏低,不少教師只具有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只有極少部分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也不容樂觀。據統計,我國高校中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6%,碩士學歷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23%,本科學歷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6%,大專以下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
3.職稱結構:因當前獨立學院教師主要畢業于公辦高校,因而其專兼職隊伍中有不少教授和副教授級別的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同時這也是獨立學院在招生過程中主推的優勢,但不可忽視其自有隊伍中的青年教師職稱多不高,因而使得整個結構中層次偏低:再著眼于絕對數量,會發現實際師資隊伍中的具有中級職稱教師數量不足,因而獨立學院師資的職稱結構在當前仍然很不合理,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形狀分布。
4.年齡結構:通過對獨立學院教師師資的年齡結構進行分析,會發現年齡在60歲以上的高齡教師和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數量偏多,中年教師數量偏少。針對這一現狀進行追根溯源,會發現主要仍是獨立學院建設基礎不牢靠和客觀發展環境處于劣勢所造成的。
二、獨立學院師資問題匯總
(一)招聘體系不健全
在職兼課:通過聘請在職的公辦高校教師任課,獨立學院“拿來主義”的工作方法往往比較簡單有效,但存在一部分公辦高校教師“水土不服”的情況需要注意。
臨時聘任:在特殊時期臨時聘請一些在讀研究生或者非教師人員補充教師數量擔任授課。這些人由于本身有較為繁重的學業,往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夠,易帶來負面后果。
聘請退休教師:通過聘請公辦大學一些退休教師以及專業技術人員來學校從事教學或管理工作,繼續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二)薪酬體系不合理
不少畢業生對公辦高校的工作機會趨之若鶩,直接原因在于公辦高校由國家財政保證教職工工資,其養老與社會保險也由高校負責。而反觀獨立學院的收入來源,因為沒有國家教育部門的經濟支持,學費是獨立學院最為重要的辦學經費來源,同時也是教師的工資與福利的主要來源。因此經費來源單一的現實情況使得民辦院校工資福利多數不如公辦高校。此外獨立學院往往在教職工管理的多方面也注重與其工資待遇相掛鉤,卻未能從積極性能動性、責任心、職業生涯、晉升機制等方面予以綜合考慮,讓教師覺得自己在獨立學院工作與打工無異。
(三)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
鑒于當前大多數獨立學院仍然是教學型學校,并且根本不具備科研動機或者相應規劃。因此教師的根本工作任務就是完成規定的教學工作量,教師本人并不具備從事教學研究、學術研究的積極性。考核和評價機制決定著師資隊伍的質量,也關系著學校的又好又快發展。獨立學院不能盲目效仿公辦高校模式,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