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黎娜
【摘 要】化學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對于化學習題課而言,其實際作用是輔助學生較好掌握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教學方式,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實際提升。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現階段高中化學習題課實際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明確了提升高中化學習題課實際教學質量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教學質量;習題課;高中化學
高中化學習題課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通過系統的習題訓練,能檢驗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情況,也可以實際學生客觀存在的相關問題以及不足,讓學生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學生實際掌握應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解決相應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自覺、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以及信心,為日后更加滲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現階段存在的相關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的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教學活動的重點,是貫穿教學活動整個過程的主線,對于指導教師開展具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評價學習效果以及教學質量的作用。實踐中一些高中化學課教師在相關的習題課教學中沒有明確目標,教學目標模糊,教學隨意性較強,通常在講解習題時,用到哪兒就講到哪兒,習題課缺乏完整性以及系統性。
2.忽視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
新課程相關改革深入推進,過去“填鴨”式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在高中化學習題課中的主體作用,習題課上相關講解過程從實際審題到具體解題,全過程均由教師包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無從體現,學生更多的是對于解題步驟的機械記憶,學生實際解題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無從提高。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進行題意分析,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忽略了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無從培養,很難提升解題能力。
3.教學評價對于激勵導向作用的忽視
高中化學習題課上,一些教師也能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對于學生作出的答案僅作對、錯的評價,缺乏激勵性評價。對于學生的評價實際標準有很多種,分數并非唯一標準。部分學生更加看重教師對于自己的實際評價以及相關看法,希望獲得教師的鼓勵以及認可,教師如果缺乏鼓勵性行為以及語言,會使學習興趣下降、喪失信心,致使學習成績出現下降。
4.習題設計沒有體現層次性
學生接受以及理解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對于知識的實際掌握不可能是一致的程度,高中化學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差異在習題設計上實現層次化,滿足所有學生的不同需要。
二、提升教學質量相關的策略
1.基礎知識作為重點,適當予以拓展和延伸
高中化學習題課設計相關習題時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具體知識點必須與教材相關知識點匹配,目的在于鞏固相關知識點。教師進行習題課設計時,基礎知識應該作為主體,適度拓展和延伸,習題設計要實現梯度化,適用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
2.習題內容要符合學生特點
高中化學習題課核心在于通過講解習題,加深和強化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實際理解,提升運用相關知識實際解決問題相應能力。習題設計時:①題目設計的化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應用相結合,問題設置應具有實際探究價值,題目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高考作為高中階段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其所有學習活動的終極目標和出發點。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開展習題設計,很多學生在一道大題被解開后成就感凸顯,因此,可通過設計大題的方式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考察,既有利于學生成就感的滿足,也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3.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也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教師在設計高中化學習題時,倡導一題多解,鼓勵學生應用不同方法以及思路解題。
4.倡導學生開展課后思考
課后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思考以及再認知,通過課后思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總結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日后在解題過程中注意揚長避短。繼往缺乏課后思考,學習地位比較被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講解高中化學習題時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反思。
5.習題設計要精,摒棄題海戰術
實踐中高中化學習題課要直面高考,高考考點就是學習重點。開展習題設計時,要摒棄“貪多貪全”的舊有觀念,這種觀念不僅會學生實際作業負擔會增加,且易造成學生形成畏難情緒,影響學習成績。
6.討論題以及開放題數量要適度增加
高中化學習題課學習中學生要提升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創新解題思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習題課要幫助學生消除困惑以及深化理解和鞏固知識,促進學生化學知識學習實現條理化以及系統化,提升學生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科學設計習題,適度增加討論題以及開放題的數量,為培養創新性思維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金華,韓慶奎.元認知的視角下化學習題教學策略的優化[J].教育教學論壇,2013(04).
[2]邢明華.高中化學習題課有效教學的設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