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景導入教學法,是一種通過設置具體的、生動的環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就置身于某種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之中,促使學生在形象的、直觀的氛圍中參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利用“情景導入”進行教學新課的鋪墊,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和學習興趣,完成課堂教育教學目標。
【關鍵詞】情境導入;案例;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新課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景中開始數學的學習,體驗和理解數學”,本文主要通過用案例談談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導入的策略。
一、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情境導入應以舊帶新
(1)案例分享:在教學《億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新課的導入:
師:同學們,全球有很多很美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發達的交通工具,想了解嗎?
生:想。
師:好,現在老師帶你們去看一下。
課件出示:
師:請同學們看圖,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學生讀信息。
師:這些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萬以內的數,對萬以內的數你都知道什么?
生:這些數的讀寫法。
師:我們國家是一個多人口的國家,想了解我國各省、直轄市的人口數據?
生:想。
師:課件出示:
師: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這些數很大。
師:把這些數與剛才的數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這些數超過了萬位。
師:你會讀這些數嗎?
生:不會。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比萬更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的數。
(2)反思策略:當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緊密時,教師就可以把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抽出來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引進新知識搭橋鋪路,形成正遷移。喚起對舊知識的回憶,為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做好必要的準備,從而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新知識是由舊知識的演變與發展。本節課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情境圖片非常感興趣,思維容易被激活。這種直觀的情景在學生的頭腦里留下的不僅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探索、發現新知識的欲望,由于在三年級,就已教學過萬以內數的讀法,很顯然,億以內數的讀法,就是建立在萬內數的讀法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導入新課時,先出示通過出示第一組圖片信息,萬以內的數,讓學生讀完后,說出萬以內數的讀法法則,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做準備,再出示第二組圖片信息后,讓學生試讀,學生不會讀,這時可以問:“剛才我們復習了萬以內數的讀法,那么比萬大的數,如五位數、六位數、七位數、八位數等這些較大的數怎么讀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認識?!?/p>
通過比較兩組信息中的數,使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還大的數還有很多很多,而且這樣的數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從而體會學習大數的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先復習舊知識,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情境導入應簡單明了
(1)案例分享: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新課的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看這些圖片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可以叫什么?
生:梯形。
師:為什么?
生: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
師:你們想認識梯形的什么呢?
生:定義、特點、作用、畫法……
師:好,今天老師就來學習梯形的這些問題。
(2)反思策略:課堂導入不能過于復雜。有些教師擔心導入缺乏新意,喜歡找些與上課內容沒有多大關聯的事物導入新課,轉彎抹角,導入的內容很多,看似形式新穎,但是與本節課聯系不大,作用不突出,這樣往往導入部分兜了很大一個圈子才把學生的思維轉回來。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過渡作用,重點是導入后的教學,所以教師上課的導入力求要做到簡單。導入僅是一個引子,而不是內容鋪開的講授,因此導入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3~4分鐘為宜。所以導語要力求簡短明了。本節課,在生活中像梯形這樣的圖形很多,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導入可以非常簡單,了了幾句話就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梯形中來,通過問題你想認識梯形的什么呢?迅速激起學生想學習梯形有關知識的興趣,學生的思維立刻引到接下去的新課學習中。
三、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情境導入應激活思維
(1)案例分享:在教學《相交與垂直》時,可以這樣進行新課的導入:
師:(課件出示畫面)同學們,元旦節放假了,小明要去公園玩。他從家里出門,要到公路邊去搭車,你們能給他指出一條最近的路嗎?把你們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吧。
生:生討論。應該沿著公路直直地走過去,最近。
師:這樣吧,我們把小明所處的這個位置用點A來表示,請你們在作業紙上連線,畫出你認為最近的那條路吧。
生:動手操作。
師:展示部分學生作品,同時指名提問:為什么你認為這條路最近?
生:因為這是小明從A點沿著公路筆直地走過去,所以這條路最近。
師:同學們,你們真是學習的小主人。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關于相交與垂直的知識,學完了這個知識,我們就更加清楚小明這樣走最近的道理了。
(2)反思策略:“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睂W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理解數學。在教學《相交與垂直》這一課時,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都能較好的判斷:從某一個地點到另外一條線路筆直走過去最近。這個基礎正是學習垂直這一知識的重要起點。因此設計了上面的情境,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聯想與思考,使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原來是這樣的有趣。
四、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情境導入應富有趣味性
(1)案例分享:在教學《角的分類》時,可以這樣進行新課的導入:
師: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你們能在紙上畫一個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嗎?
生:能。
師:那么比一比,看哪個同學畫得又快又好?
(生畫角,教師請動作最快的幾名學生把作品拿到講臺上來。)
師:(對著幾名學生):請你們舉起畫好的角,分別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畫的是什么角?
(生逐一介紹,讓學生評判。)
教師請這幾名學生將自己畫的角分分類(若只有一類或兩類,補充直至三類),畫的角,類型一樣的同學站在一起,(學生按照銳角、鈍角、直角的不同很快站成了三類。)
師:同學們,對于他們的分組你們有不同意見嗎?(指著其中一組)這幾個同學為什么站在一起?另外這兩個組呢?
生:因為他們畫的都是銳角。
師:對,生活中的角有很多種,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角的分類。
(2)反思策略:“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倍@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眼睛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因此,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就是讓學生自己畫一個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通過展示、反饋、再展示,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展現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緊扣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新課程標準新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靈活掌握導入技能,同時要根據自己的特長,精心設計導入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唐彩斌.怎樣教好數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9.
作者簡介:
劉建勛(1973~)男,廣東廣州市人,小學數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基金項目:南沙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編號:2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