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霞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 語文學科具有非常明顯的情感性。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用自己的情感來引發學生的情感,把作者所滲透、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情”移注給學生,使學生和作者心心相印,感情相通,使學生為之所動,即做到既“傳道”、又“傳情”,既“解惑”,又“結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披文以入情”,從而受到知識與情感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一、運用富有情感的導入語
導入的作用不僅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環節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教學價值。許多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巧妙地設計導課語言,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有的課文情感或強烈、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教學這樣的課文,先適當調控一下學生的情緒和情感,用充滿與作品內容一致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如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有這樣一個人,全中國人民都覺得他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他博學多才,對國防外交、教科文衛、工農商學兵各個行業都給予及時指導;他精力過人,在全國各地黨委政府被奪權,公檢法被砸爛,軍隊被嚴重沖擊的情況下,能力撐危局,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他廉潔一生,無兒無女無遺產,聯合國破例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边@樣的講說讓學生很快沉浸在對總理的深情懷念之中,為整節課的學習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在豐富的感情朗讀中滲透情感
葉老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稱作“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O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它帶給學生的不只是美的享受,更主要的是美讀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人生之門,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著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藝術美。要讓學生“美讀”,首先教師要進行“美讀”,教師“美讀”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感同身受,將“外情”以為“內勤”,從理性的邏輯,文字的編排轉化為學生的體驗、思考,從而獲得積累和經驗。在這其中要經歷多個步驟: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把握,將課本內容移入腦海,通過美讀又將腦海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學生再捕捉到最具靈性的部分移入自身。如無情的景物都和審美的主體一樣,當有了活生生的感情和行為,就會令人品味無窮。
三、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怡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是圖文并茂的,由圖畫帶入教材描繪的情境是常用 的手段,但從圖到圖,局限于靜止的畫面,往往進不到情境中去。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使感知的客體呈現運動狀態,會增強感知的效果。如教血《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課時,通過投影展示出西湖美麗的圖片。學生看到了這樣的美景:陽光照耀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閃閃,雨中的西湖仿佛處在仙境一般。書本上的抽象的話,變成了學生看得見的動態畫面,學生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西湖那夢幻般的世界里,真正感受到西湖的美景。學生因感受到西湖那陰柔之美,產生了愛西湖、愛大自然的情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四、引導學生想象進行情感教育
教材中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更使這個物質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學生情感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把學生帶到再造的情境之中,去領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想象又是特殊的思維形式。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想象教材描繪的意境,激發思維,陶冶情感。如學習了《望廬山瀑布》《趵突泉》《桂林山水》等,設問你還知道祖國的哪些大好河山?它們雖然景物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作用,你知道嗎?又如,學習了《周總理的睡衣》《過橋》《白楊》等課文,設問:通過學習你應該發揚什么樣的美德?再如學習了《參觀瀏家峽水電站》《大海的歌》等課文,設問:學習后懂得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還有學習了,《張衡》《黃道婆》《詹天佑》等,設問;你認為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學習了《一定要爭氣》,設問:童第周的學習目的是什么?你自己學習是為了什么?應當怎樣向童第周學習?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豐富的想象,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應引起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把它貫徹到課內課外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去。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魅力,情隨文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教材發揮積極的效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各種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人的意識、感情和思想產生的共鳴,使語文通過共鳴達到學生接受的內在化的目的,從而掌握語言表情達意的技巧,使學生的身心在這種氛圍之內得到真正完善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