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可溶性P-選擇素、抵抗素對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評估價值
滕志華樓正亮詹曉洪項信青董愛強1趙微燕2
(義烏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浙江義烏3220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P-選擇素(SPS)、抵抗素的水平及其對冠狀動脈病變的評估價值。方法ACS患者86例為觀察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36例、穩定型心絞痛(SAP)22例,依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標準):Ⅱ級25例,Ⅲ級41例,Ⅳ級20例。另選取健康志愿者35例為對照組。檢測血清SPS、抵抗素水平,計算觀察組Gensini積分,比較各組血清SPS、抵抗素水平差異,對ACS患者血清SPS、抵抗素水平與Gensini積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依對照組、SAP組、UAP組、AMI組的順序,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不同程度升高(F=5.17~6.39,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Gensini積分除外)、AMI組較UAP組、UAP組較SAP組,前者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高于后者(q=4.29~9.08,P<0.05或P<0.01)。依Ⅱ級、Ⅲ級、Ⅳ級的順序,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不同程度升高(F=4.38~5.17,P<0.05)。Ⅳ級較Ⅲ級,Ⅲ級較Ⅱ級,前者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高于后者(q=4.13~5.35,P<0.05)。ACS患者血清SPS、抵抗素與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r=0.39、0.47,P<0.01)。結論ACS患者血清SPS、抵抗素水平與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性,血清SPS、抵抗素水平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提示動脈粥樣硬化乃至ACS可能是一種炎性反應過程,局部炎癥反應的激活可能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P-選擇素;抵抗素
中圖分類號〔〕R392.6〔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瑞安市2011第二批科技計劃項目(No.201102082)
1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2瑞安市人民醫院
第一作者:滕志華(1975-),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胸外科疾病研究。
研究〔1〕提示,局部和全身炎癥因子與抗炎因子失衡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如可溶性P-選擇素(SPS)是一種炎癥反應的標志物,在炎癥反應和血栓形成中起著中心環節作用〔2〕;高半胱氨酸分泌蛋白家族的抵抗素與糖耐量異常和胰島素抵抗之間密切相關,研究〔3〕發現抵抗素還可激活人內皮細胞,增強血管平滑肌的遷移能力,增加內皮素-1、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細胞間黏附分子-1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等因子的表達,而這些因子廣泛參與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生和發展。本文探討SPS、抵抗素在AC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本院心內科ACS患者86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2011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ACS指南的診斷及分類診斷標準〔4〕,并行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全身免疫性疾病或結締組織性疾病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及其他可能影響血清SPS、抵抗素水平的疾病;②近3個月內急性或慢性感染,或使用過類固醇類藥物。男49例,女37例;年齡60~80歲,平均(67.5±3.7)歲;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36例,穩定型心絞痛(SAP)22例;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25例,Ⅲ級41例,Ⅳ級20例。另于同期在本院體檢中心對性別、年齡進行匹配性控制、選取健康志愿者3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60~78歲,平均(66.8±3.0)歲。均知情同意。兩組性別構成、年齡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實驗室檢測觀察組于入院后尚未行藥物治療前的次日清晨、對照組于體檢當日上午9時前,均于空腹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5 ml,注入試管中,3 000 r/min離心,分離上層血清,保存于-70℃冰箱中,待測血清SPS、抵抗素。酶標儀為Microplate Reader (美國BIORAD公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SPS水平,抗人SPS-ELISA試劑盒購于美國BIOTEC公司,抗人抵抗素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購自北京康肽公司,試劑的配置及操作均按照說明書進行。
1.3Gensini積分采用日本島津心血管照影機對觀察組行選擇性左右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應用Judkins法,以國際通用的直徑法評估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采用Gensini積分評估標準〔5〕對冠脈病變程度進行系統性評價,包括單處病變積分和病變部位積分。①單處病變積分:依據冠狀動脈造影所見的狹窄程度評分,狹窄比例<25%計為1分,25%~49% 2分,50%~74% 4分,75%~89% 8分,90%~99% 16分,100% 32分;②病變部位積分:依據“單處病變積分×系數”評分,病變部位在左主干系數計為5.0,回旋支開口位置3.5,回旋支近側、前降支近側均2.5,前降支中段1.5,左側支0.5,遠側、第一對角支、回旋支遠側及其余分支均1.0。單處病變積分和病變部位積分相加則為Gensini總積分。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ANOVA檢驗,q檢驗,Spearman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1各組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比較依對照組、SAP組、UAP組、AMI組的順序,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不同程度的升高(F=5.17~6.39,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Gensini積分除外)、AMI組較UAP組、UAP組較SAP組,前者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高于后者(q=4.29~9.08,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與SAP組比較:3)P<0.05,4)P<0.01;與AMI組比較:5)P<0.05
2.2NYHA分級標準下各指標比較依Ⅱ級、Ⅲ級、Ⅳ級的順序,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不同程度的升高(F=4.38~5.17,P<0.05)。Ⅳ級較Ⅲ級,Ⅲ級較Ⅱ級,前者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積分均高于后者(q=4.13~5.35,P<0.05)。見表2。

表2 NYHA分級下血清SPS、抵抗素及Gensini
與Ⅱ級比較:1)P<0.05,2)P<0.01;與Ⅲ級比較:3)P<0.05
2.3血清SPS、抵抗素與Gensini積分的關系ACS患者血清SPS、抵抗素與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r=0.39、0.47,P<0.01)。以血清SPS水平為應變量(y),Gensini評分為自變量(x)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y=103.57+3.15x;以血清抵抗素水平為應變量(y),Gensini評分為自變量(x)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y=20.05+0.83x。
3討論
基礎研究表明,在AS基礎上不穩定斑塊破裂而導致的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發病機制,炎癥不僅在AS斑塊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參與了斑塊的不穩定性。大量炎性細胞與炎性因子激活在局部炎癥反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SPS屬于細胞黏附分子選擇素成員之一,主要分布于靜息血小板的α顆粒和內皮細胞的Weibelpalade小體中,在心、肝、腎等多數組織的血管內皮及血小板上均有表達,主要作用是介導血小板與內皮細胞和粒細胞與單核細胞粘連,在生理狀態下其含量非常低;當遭受缺氧、自由基、凝血酶等刺激后,該抗原移位并與細胞膜融合,使SPS表達于血小板或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介導血管內白細胞和內皮細胞的初始黏附〔6〕,在炎癥反應與血栓形成中具有關鍵環節的作用。動物實驗研究〔7〕發現,與對照組大鼠比較,SPS缺陷大鼠的血管內皮上幾乎沒有白細胞滾動,且形成的脂質條紋也明顯減少,提示SPS與AS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新近一項研究〔8〕發現,在載脂蛋白E缺乏的SD大鼠頸動脈被剝蝕性損傷后,應用SPS或可溶性P-選擇素配體-1(SPS-GL-1)單克隆抗體可顯著減少斑塊內巨噬細胞的含量,并限制新的血管內膜形成,進而延緩頸動脈損傷的時間,且這種效應與抗體劑量大小具有相關性,提示抑制SPS或SPS-GL-1對損傷動脈具有保護作用,可預防AS形成。
Steppan等〔9〕在研究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時,發現了一種由脂肪細胞特異分泌的蛋白質,它具有抵抗胰島素的作用,于是命名為抵抗素,主要在皮下、附睪、乳腺等白色脂肪組織中表達。目前已證實,抵抗素不僅是聯系肥胖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聯系因子,還可能具有前炎性分子的特性,可能是一種促炎性反應的標志物,因而抵抗素又被稱為炎癥區域家族(FIZZ)-3,其可能是通過核因子κB信號途徑轉導觸發致炎性因子而發揮調節作用〔10〕。新近研究〔10~12〕發現,抵抗素可激活內皮細胞,與在AS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炎性因子相互反應,包括內皮素-1、白細胞介素(IL)-1、IL-6等,還可增強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遷移及誘導巨噬細胞對脂質的蓄積,由此促發AS的發生發展。如Sato等〔11〕研究發現,抵抗素表達增加可在小鼠誘發胰島素抵抗、AS過程中常見的血脂代謝紊亂。
本研究結果與文獻〔13,14〕一致,如鄭相慧等〔13〕探討了ACS患者血漿IL-35、幾丁質酶-3樣蛋白1(YKL-40)和脂聯素等相關炎性因子的水平,結果顯示ACS患者血漿IL-35、脂聯素明顯降低,而YKL-40明顯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CS患者的病情及病變嚴重程度。綜上,AS乃至ACS可能是一種炎性反應過程,局部炎癥反應的激活可能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
4參考文獻
1李建軍.炎癥標志物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J〕.中國循環雜志,2012;27(3):163-4.
2Ozaki Y,Imanishi T,Teraguchi I,etal.Association between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and pathogenesi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Atherosclerosis,2014;233(2):697-703.
3Sinan UY,Canbolat IP,Baydar O,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d serum resistin level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ngiology,2014;65(3):239-42.
4孤竹國.2011ACC/AHA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ACS)指南與ESC NSTACS指南的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829-30.
5于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漿MMP-9和hs-CRP水平與Gensini積分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694-6.
6潘瑩.血小板P-選擇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進展〔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10):1237-40.
7溫萌.Klotho基因導入對糖尿病大鼠血高、低密度脂蛋白、一氧化氮合酶、P-選擇素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4.
8Cho E,Kim M,Ko YS,etal.Rol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renal syndrome in a r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3;28(11):2766-78.
9Steppan CM,Lazar MA.Resistin and 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J〕.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02;13(1):18-23.
10Zhang Z,Zhang Z,Kang Y,etal.Resistin stimulates expression of chemokine genes in chondrocytes via combinatorial regulation of C/EBPβ and NF-κB〔J〕.Int J Mol Sci,2014;15(10):17242-55.
11Sato M,Ishibashi S,Higashimoto M,etal.Early changes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n insulin sensitivity-related genes〔J〕.Eur J Pharmacol,2011;668(3):472-6.
12石惠榮,馮玉平,李雪梅,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清抵抗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研究〔J〕.臨床薈萃,2013;28(6):620-2,625.
13鄭相慧,武維恒,鞏雷,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相關炎性因子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7(3):253-7.
14李巧汶,邱健,李志樑,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漿組織因子和白細胞介素18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7):705-7.
〔2014-07-15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