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藝 梁暉 陳甦 張益偉 王艷旭

【摘要】 目的:探討中藥方劑對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內皮功能、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將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60例(卒中組)隨機分成標準西醫組30例和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30例,治療前及治療10 d后各抽血1次;取同年齡段健康者20例作為對照組,檢測CD62P、vWF、hs-CRP水平。結果:卒中組60例患者較對照組20例健康者具有更高的CD62P、vWF、hs-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卒中組患者CD62P、vWF、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CD62P、vWF、hs-CRP改善程度較標準西醫組更顯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內皮功能受損、炎癥反應,經過標準西醫治療后三種癥狀均有所改善,在標準西醫治療基礎上輔以中藥方劑治療,改善程度更明顯。
【關鍵詞】 腦卒中; 中藥; 血小板活化; 內皮功能; 炎癥反應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6-0038-03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因此研究與防治缺血性腦卒中是當前重要的課題。本文探討了中藥方劑對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內皮功能、炎癥反應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60例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卒中組),依據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診斷標準診斷,并經頭顱MR檢查確診,除外椎基底動脈系統閉塞引起的腦梗死,所有患者均于發病72 h內入院。將其隨機分為標準西醫組與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每組30例。標準西醫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58~82歲,平均69歲;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1歲,平均68歲。另設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體檢者20例為對照組,入選者均經頭顱MR檢查無腦梗死;所有研究對象無心、肺、肝、腎疾病,無血液病,無感染,無組織損傷。在入院前2周均未用過阿司匹林、抵克立得、潘生丁、肝素等影響血小板的藥物。兩組卒中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標準西醫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100 mg,1次/d,每晚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依達拉奉靜脈滴注30 mg,2次/d。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除予以標準西醫治療外,另外依據中風病辨證分型予以相應中藥方劑治療,如風陽上擾證,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陰虛風動證,方選鎮肝熄風湯加減;痰瘀阻絡證,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氣虛血瘀證,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
1.3 檢測指標及方法
1.3.1 血小板活化功能測定 血小板α顆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應用FACS antage流式細胞儀檢測(美國Becton Dickinson):將5斗L全血加入分別置有20斗L PAC.I.FITC標記抗體或CD62.PE標記抗體的上樣管內,室溫避光孵育20 min,每管分別加入1 ml含1%多聚甲醛PBS緩沖液,固定20 min,流式細胞儀選擇488 nm激發光波長,每份標本共檢測10 000個血小板,以陽性率表示CD62P含量。
1.3.2 血管內皮功能測定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雙抗體夾心法原理測定(使用Denley Dragon wellscan MK2全自動酶標儀,vWFELISA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1.3.3 炎癥反應測定 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試劑盒由德國RECI公司生產。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卒中組與對照組相關指標比較
卒中組60例患者CD62P、vWF、hs-CRP水平較對照組20例同年齡段健康者高,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卒中患者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30例標準西醫組患者和30例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患者CD62P、vWF、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30例標準西醫+中藥方劑組患者CD62P、vWF、hs-CRP改善程度較標準西醫組更明顯,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因此研究與防治缺血性腦卒中是當前重要的課題。老年人如具有卒中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往往較同齡人群有更高的血小板活化比例,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之后,血小板活化更顯著,且與病情嚴重程度、進展狀態相關[1-3]。因此,血小板活化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發展重要病理機制之一;目前檢測血小板活化指標常采用CD62P、PAC-1[4-5]。同時,缺血性腦血管病存在著明顯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腦梗死急性期,內皮細胞損傷,分泌多種因子,參與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等,如vWF對血小板GPⅡb、GPⅡb/Ⅲa和一些被暴露的內膜下成分起橋聯作用,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vWF的合成增加并大量釋放入血中,可作為血管內皮損傷的標志物,另外內皮素-1亦分泌增加,是已知最強的血管收縮物質,亦可作為血管內皮損傷的標志物[6-7]。近年研究表明,炎癥在缺血性卒中的發病及惡化中起關鍵作用。而其中腫瘤壞死因子(TNF)在激發炎癥的級聯反應中起核心作用,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關,TNF水平升高可能為腦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進展的一部分[8]。同時炎癥因子可導致內皮損傷,并使血小板活化,促進血栓形成。因此,內皮損傷、炎癥反應及血小板活化是腦卒中發生發展的關鍵環節,但它們之間又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構成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發展重要的病理機制[9-10]。因而,腦卒中急性期的治療,應該是多方位的,針對各個關鍵環節的治療,并試圖打斷它們之間的惡性循環的環節。國外研究表明,除了溶栓,針對缺血再灌注損傷治療,神經保護藥物如鈣通道拮抗劑及谷氨酸拮抗劑、氧自由基清除劑等外,針對這三個環節的治療,主要是研究新的抗血小板聚集的途徑與靶點,如GPⅡb/Ⅲa復合物拮抗劑和GMP-140的單克隆抗體,但其臨床應用尚少,且可能導致的顱內出血事件亦不容忽視。傳統的上市較久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因它們均只針對血小板活化聚集的一個途徑,如阿司匹林通過選擇性抑制環氧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選擇性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因而均具有局限性,如已知的阿司匹林抵抗。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各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中醫的任務是通過望聞問切,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辨證施治,平衡氣血[11]。本研究結合西醫標準治療與中藥辨證方劑治療,如所用方之一天麻鉤藤飲加減方中天麻鉤藤飲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地龍性寒味咸,長于通行經絡,善于治療中風經絡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全蝎長于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桃仁、紅花加強活血祛瘀之力,兼通腑之用。結果顯示,較單純標準西醫治療,西藥結合中藥方劑對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內皮功能受損、炎癥反應三個重要方面均有進一步的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倩.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血小板活化研究[A]//北京地區神經內科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北京:中國醫師協會,2007:105-106.
[2]侯丹,余丹.血小板活化指標與缺血性腦卒中[J].醫學綜述,2012,18(6):78-79.
[3] Grau A J,Ruf A,Vogt A,et al.Increased fraction of circulating activated platelets in acute and previous cerebrovascular ischemia[J].Thmmb Haemost,1998,80(2):298-301.
[4]馬莉,汪中強.流式細胞術檢測腦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J].血栓與止血學,2005,20(5):211-212.
[5]徐士欣,焦連亭.血小板活化標志物檢測臨床應用的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9,30(2):103-104.
[6]黃承樂.急性腦梗塞脂蛋白(a)和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變化及對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2,24(2):269-270.
[7]楊衛紅.血漿內皮功能標志物在心腦血管病中的意義[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9,3(17):200-204.
[8]張梅,田英.腫瘤壞死因子與腦卒中的炎癥反應關系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6):89-90.
[9]徐士欣,布曉坤.活化血小板參與缺血性腦卒中炎癥反應機制初探[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0,9(6):126-127.
[10]胡文娟,吳銳.炎癥損傷、血小板活化與血瘀證的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4):165-166.
[11]房江山,劉遠新.天麻鉤藤飲加減方對腦梗塞急性期患者血漿內皮素-1、一氧化碳的影響[J].新疆中醫藥,2008,26(6):17-19.
(收稿日期: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