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102200)
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劉洋
(北京市昌平衛生學校,北京 102200)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路徑表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2011級護理專業共計98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采用以健康教育路徑表為流程、以角色扮演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法。結果 兩組學生在理論考核成績及教學評價方面,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結論 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增強整體護理觀念,提高綜合素質。
健康教育路徑表;外科護理學;教學模式
由于傳統健康教育模式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從2001年開始,有學者開始學習、借鑒國外實施臨床路徑的方法,應用臨床路徑進行健康教育,并針對同一種疾病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需求特點,制定出適當的健康教育路線圖或表格,稱為健康教育路徑[1]。健康教育的臨床路徑使護理人員依據路徑對病人進行系統、動態、連續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保證護理工作的完整性[2]。筆者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而且也彌補了學生臨床實踐少的缺陷,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提高教學質量。
1.1 對象
選擇2011級護理專業兩個班共計98名學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80名。將兩班隨機分組,1班50名學生為實驗組,2班48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課程設置、學習成績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法,以病例為載體,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以設定問題為引導。授課前展示病例、設定問題引出新課,將課程內容按照護理程序講授完畢,學生對之前設定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匯報結果,教師再對學生的討論予以評價。
實驗組采用以健康教育路徑表為流程、以角色扮演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2.1 健康教育路徑表設計 筆者結合外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特點,將課程內容整合為入院、手術及出院3個階段,并制定各個階段的健康教育知識內容,具體如表1。

表1 外科健康教育路徑表
1.2.2 教學實施(1)課前準備:①成立外科護理教學組,教師共4名,其中1名為實驗教師。任課教師主要負責健康教育路徑表的設計及課程內容開展;實驗教師主要負責教學設備、環境準備與專業技能操作指導。課前4名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討論課程內容、課程環節及操作細節等。②在實驗組授課時,將學生分組(6人一組)。每組設3名學生為“病人”組,3名學生為“護士”組。③授課前發放健康教育路徑表,任課教師列出課程開展所需相關知識清單,安排學生利用健康評估教材、圖書館資料及網絡視頻等學習相關知識。④利用課余時間,4名教師對“病人”組和“護士”組分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和指導,將護理評估方法予以梳理,讓學生明確護理操作手法及病理學意義。
(2)教學過程:課前學生分組,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展示病例,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以病人入院—手術—出院為時間流程,以角色扮演為主要形式,以開展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進行。①“護士”健康知識指導:每位護士對3位“病人”同時進行健康知識指導,每組共完成3個周期;②“護士”評估操作:“護士”與“病人”一對一,每位“護士”對“病人”進行操作,另外兩位“病人”隨旁監測,待護理操作結束后,換其他兩組依次進行,一次完成3個周期。3個周期結束后,學生進行角色對換。雙方對彼此在健康知識指導或操作中出現的失誤進行記錄,4名教師進行現場指導、糾正及評價。
1.2.3 效果評價 根據課程及學生特點自行設計問卷,在課程結束后,對兩組的教學效果以問卷調查和閉卷考試方式進行評價。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習興趣(4條)、團隊合作能力(2條)、溝通能力(1條)、操作能力(2條)、思維能力(4條),共5個維度13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5分為滿意,4分為較滿意,3分為一般滿意,2分為不太滿意,1分為不滿意?,F場共發放9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0%。考試均采用閉卷形式,采用百分制,共25題,每題4分。
1.2.4 統計學方法 將理論考核成績及調查問卷結果輸入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
2.1 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
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及格率為93.8%,對照組為80.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2.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s,分)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s,分)
組別操作能力 思維能力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人數5 0 4 8學習興趣 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1 6 . 1 8 ± 0 . 6 9 1 4 . 5 0 ± 0 . 9 9 9 . 7 1 0 . 0 0 0 7 . 2 8 ± 0 . 7 6 5 . 1 0 ± 0 . 5 9 1 5 . 8 8 0 . 0 0 0 3 . 9 8 ± 0 . 5 5 2 . 6 5 ± 0 . 6 4 1 1 . 0 7 0 . 0 0 0 6 . 5 0 ± 0 . 7 4 5 . 3 3 ± 0 . 5 2 9 . 1 0 0 . 0 0 0 1 5 . 9 2 ± 0 . 7 2 1 4 . 5 6 ± 0 . 8 2 8 . 6 6 0 . 0 0 0
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興趣、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方面的評價差異有顯著性。
3.1 應用意義
健康教育是一門涉及醫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多學科的邊緣學科,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承擔著教育者的角色,必須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與相關技能[3]。而臨床上部分護理人員缺乏系統的護理健康教育知識,影響其深入、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而這對病人的病情改善是不利的,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4]。針對這個問題,國內學者將臨床路徑這一工作方法應用于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中,使護士的健康教育程序化、目標化、具體化。張國娣等研究表明,通過流程化的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為病人提供幫助,契合了病人渴望獲取醫學知識的心理,融洽了護患關系,增加了護患雙方的互動性,提高了病人滿意度[5]。健康教育路徑表的實施不僅需要護士在臨床工作中不斷練習與實踐,而且也需要護生在校學習護理專業課程中體會與練習,便于日后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外科護理學專業性較強,與學生以往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學生普遍覺得理解及記憶知識有困難,學習興趣不高,教師課堂組織困難,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不僅是護士工作方法、教學方法的嘗試,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操作能力,最終提高外科護理學教學質量及學生的臨床適應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2 應用優勢
3.2.1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整體護理觀念 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提出問題給學生,接收學生答案,并和標準答案進行比較,給出評判。教師看似在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質是學生在按照教師設計好的問答模式尋找標準答案,學生沒有自己的空間想象[6]。本研究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教學中,一方面使學生能夠了解到目前臨床護士進行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路徑實際上就是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時間表和計劃表[7]。學生結合病例進行分組活動時,通過整合護理知識來對“病人”進行從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不僅保證了時間上的連續性,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整體護理觀念。
3.2.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非常突出[8]。部分教師采用了以多媒體教學為框架的傳統教學,即以講授為主要形式,以多媒體替代板書和模型進行教學[9]。即使在授課過程中使用病例,絕大多數也是以病例為載體來展開新課,講授結束后再針對病例進行分析。如今在教學中引入健康教育路徑,不論是“護士”還是“病人”,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3個周期結束后的角色對換,更保證了學生對所有知識的全面掌握,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還增強了合作意識。
3.2.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護患溝通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演示、角色扮演等為學生創造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的實踐機會,提高其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能力[10]。本研究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使用健康教育路徑表,可指導護理人員按計劃和時間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逐項落實,以防遺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11]。此外,由于存在真實的“病人”,在分組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能理解“病人”就醫時的心理狀態,并結合情境思考解決護患溝通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同時在實踐中也鍛煉了非語言溝通的技巧,如眼神、手勢等,為學生以后走上臨床崗位進行護患溝通做好準備。
3.2.4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護理實踐能力 由于外科護理本身的專業性,在校開展外科護理專業操作很少甚至沒有,以致學生對于外科護理的操作了解甚少。如今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后,由于“護士”需要對“病人”進行護理評估操作及功能鍛煉指導等,學生需要通過技能培訓掌握必要的專業操作,不僅理論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
3.3 小結
本研究表明,將健康教育路徑表引入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學生需要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建構,動中學、學中動,不僅提高了專業護理操作能力,增強了護患溝通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1]余瑞玲,梁馨苓,黃紅友,等.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臨床健康路徑可行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5,1(6):1042-1043.
[2]江良英,駱明花,鄧雪瓊,等.臨床路徑在婦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08(28):2554-2555.
[3]張江菱,王蘭蘭.臨床實習前護生健康教育認知調查及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4,19(7):69-70.
[4]邵紅艷.健康教育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D].濟南:山東大學,2013.
[5]張國娣,陶曉虹,郭巧英,等.提高中醫單病種護理質量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學報,2011,18(9A):51-54.
[6]楊藝.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問題及優化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7]鄭少莉,陳小荷,鄧明.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0):78-79.
[8]徐燕,王志紅,李家順.國內六所院校護理本科內外科護理學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11):29-31.
[9]楊藝,叢小玲,許蘇飛,等.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護理教育研究,2010,24(8B):2142-2144.
[10]李華瑩.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J].衛生職業教育,2002,20(1):52-53.
[11]張金芬,陳敬國,林俊,等.健康教育路徑對肺結核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08,15(10):52-53.
G421
B
1671-1246(2015)07-0089-03